《中庸》開篇即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贝苏Z奠定了全書基調,指出人的本性源自天命,順應本性行事即為道,而修養(yǎng)此道則需教化。這里所說的“性”,既是個體的天性,也是宇宙萬物的共性,體現(xiàn)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而“道”則是人應遵循的正道,它既是倫理道德的規(guī)范,也是個人修身的方向。

《中庸》強調“中庸之道”,即追求平衡和諧,避免偏激。中庸并非折中主義,而是在明確原則的基礎上尋求恰到好處的度。它要求人們在處理問題時,既要考慮實際情況,又要遵循道德規(guī)范,達到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這種平衡不僅體現(xiàn)在個人行為上,也體現(xiàn)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論述個人修養(yǎng)時,《中庸》提出了“誠”的概念。誠,即真實無妄,是儒家修身的重要目標。書中言:“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睂⒄\提升到了天道的高度,認為人應通過修煉自身來達到誠的境界。誠不僅是對個人的要求,也是社會和諧的基礎。一個真誠的人,能夠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從而促進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
《中庸》還強調了“慎獨”的重要性。慎獨,即在獨處時也能保持謹慎和自律,不做違背道德的事情。這是儒家修身的一個重要方法,也是個人品德的體現(xiàn)。慎獨要求人們在無人監(jiān)督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堅守原則,保持清醒和理智。這種自律精神對于現(xiàn)代社會的道德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在探討君子之道時,《中庸》提出了“君子素其位而行”的觀點。這意味著君子應根據(jù)自己所處的位置和角色來行事,不越位也不缺位。君子能夠安于現(xiàn)狀,盡己所能做好本職工作,同時也不忘追求更高的境界。這種素位而行的態(tài)度,既體現(xiàn)了儒家的中庸思想,也是現(xiàn)代社會中職業(yè)道德的重要體現(xiàn)。
《中庸》還進一步闡釋了“和、中、庸”三者的關系。和,即和諧,是社會的理想狀態(tài);中,即中正,是處理問題的正確方法;庸,即常用,是日常生活中的實踐智慧。三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儒家的中庸之道。這種思想對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促進個人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此外,《中庸》還強調了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書中言:“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边@五個步驟構成了儒家學習的方法論。博學是基礎,審問和慎思則是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思考,明辨是對是非的清晰判斷,而篤行則是將知識付諸實踐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這種學習方法不僅有助于個人知識的積累,更有助于將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推動社會的進步。
在探討治國理政時,《中庸》也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它認為君主應以德治國,通過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來影響百姓,達到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這種德治思想體現(xiàn)了儒家以人為本的理念,強調政治應以民生為本、以道德為基。這對于現(xiàn)代社會的政治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中庸》作為儒家經(jīng)典之一,其思想精髓深邃而廣博。它提出的中庸之道、誠的理念、慎獨的精神以及君子之道等觀點,不僅對個人修養(yǎng)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也為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在當今社會,深入研究和傳承《中庸》的思想精髓,對于我們提升個人品德、促進社會進步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一、譯文
喜怒哀樂沒有表現(xiàn)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xiàn)出來以后符合節(jié)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喜怒哀樂是人人都有的情感,但當喜怒哀樂的情感還沒有發(fā)動的時候,心是寂然不動的,所以沒有(太過與不及)的弊病,這就叫做(中)。當七情六欲感應外境而發(fā)了出來,都能做到?jīng)]有太過與不及,沒有不合理而都能恰好中節(jié),這就叫做(和)。中是生天生地生人的大根源;和是天下萬物所共同通行的大路。有修養(yǎng)的君子如果能做到順道體合道用的中與和兩種境界,那么天地都會安居正位,萬物也都可以順遂生長。
二、經(jīng)典解析
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和”字,是在西周的金文中。當時的“和”已經(jīng)是一個“口”字和一個“禾”字并列的樣子。這個字把一張嘴和一顆谷物放在一起,推究其意,大概是與“吃”有關,這或許可以作為“和”與烹飪密切相關的一個證據(jù),也可以與前面提到的兩個故事互相印證。以我們能看到的史料來判斷,“和”最初的含義應該就是“調和味道”。
由于“調和”一詞可以應用于各個方面,“和”的含義很快就不限于烹飪意義上的了,而是進入了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人認為,食有五味(甘、酸、苦、辛、咸),樂有五音(宮、商、角、徵、羽),人有五常(仁、義、禮、智、信),物有五行(金、木、水、火、土),把這些元素恰當?shù)嘏浜掀饋?,就可以叫作“和”。從這個角度再作引申,就出現(xiàn)了“中和”“太和”等多種概念。
所謂“中和”,其實就是儒家“中庸之道”的另一種說法。“中庸”一詞,最早見于《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可見孔子對“中庸”的評價是非常高的,但是孔子沒有詳細闡述它的含義。后來,據(jù)說是孔子之孫孔腫鈾跡著的《中庸》給了“中庸”這個詞一個定義,并將其與“中和”牽系在一起,說:“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边@里的“中和”,雖然表面上說的只是情感上的“和”,實際上卻是由小見大、旁兼萬物、一以貫之的,不然也就無所謂“天下之大本”“天下之達道”,更談不上“致中和”以使“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了。荀子說:“公平者,職之衡也;中和者,聽之繩也?!保ā盾髯油踔啤罚┻@里的“中和”,就專指治國安邦時“寬猛得中”的“和”了。在古人看來,治國與烹飪、奏樂以及其他事情是一樣的,都需要對各種元素進行調和,以達到“和”的境地,只不過治國者調和的元素是“寬容”和“嚴猛”而已。南宋著名思想家葉適解釋《中庸》說:“古之人,使中和為我用,則天地自位,萬物自育;而吾順之者也,堯舜禹、湯、文、武之君臣也,夫如是,則偽不起矣。”這是對“中和”最好的解讀。
“和”的另一個概念是“太和”。所謂太和,最早見于《易傳乾卦彖辭》:“保合太和,乃利貞?!敝祆湓凇吨芤妆玖x》中注解道:“太和,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币簿褪钦f,“太和”是一種“沖和”的“氣”。那么,“沖和”又是什么呢?《老子》說:“沖氣以為和?!痹瓉恚皼_和”指的是淡泊平和的一種狀態(tài)。了解了這一點,朱子的話就很明白了,所謂“太和”,其實就是陰陽二氣相配得宜、平和沖淡的一種存在狀態(tài)。因為有了這種含義,所以后來也用“太和”代指太平景象,如曹植在他的《七啟》中就說:“吾子為太和之民,不欲仕陶唐之世乎?”這里“太和”的含義已經(jīng)是對“和”的再度引申了。
從上文可以看到,我國的古人確實非常重視“和”的因素,將“和”視為一個美好的概念。但是,這不意味著我們的前輩都是“和事老”,他們還認識到了“和”與“同”之間的區(qū)別。西周時期的史官伯陽父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等性質不同的元素融合產生的,若將相同的元素放在一起,則不會有任何新事物的產生,這就是所謂“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國語鄭語》)。后來,孔子將“和”與“同”用在區(qū)別君子與小人上,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昂投煌?,其實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求同存異”,也就是說我們并不要求千篇一律和完全一致,而是允許不同的觀點和思想存在,強調的是對“不同”進行融合和包容,從而達到和諧的狀態(tài)。儒家弟子進一步說道:“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保ā抖Y記樂記》)通過樂曲的合奏,能體現(xiàn)出人與人的相同點,有相同點,就會變得親密;通過禮儀的實施,能體現(xiàn)出人與人的差別,能了解到差異,就會產生敬意。還有荀子說:“和則一,一則多力?!焙椭C才有力量。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睂⑦@和諧的力量提到至高?!昂椭C”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人與人的和諧??鬃诱f:“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要站立起來,有尊嚴,就要讓別人站立起來,有尊嚴;自己要發(fā)展,就得讓別人也發(fā)展。這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是文明與文明之間的關系。
可見,儒家“樂”的教育,其核心是“求同”;而“禮”的教育,核心是“存異”。這種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觀點,是我國和諧文化的核心。
三、和諧相處、求同存異的內涵與價值
儒家學者區(qū)分“和”與“同”,其原因在于“同”有雷同、復制之嫌,而“和”是一種通過調和行為對舊有事物的突破與創(chuàng)造。具體到立身行事之道,“同”是無條件的擁護與附和,“和”則是一種對人、事、物的廣泛善意,蘊含著對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期待,卻不強求彼此立場、做法、性質完全一致。有了多樣性,事物才會有更好的發(fā)展,而不至于停滯不前。從這個角度來說,“和”最大的價值就是“生發(fā)”,也即《中庸》中說的“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也正是我們今天強調和諧相處、求同存異精神的主要目的。然而,“和”的內涵和意義又遠不止此,如果對“和”的精神進行細化分析,我們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首先,“和”的精神以“和諧”為根本。所謂“和諧”,最初指的是樂音的協(xié)調,即所謂“音韻和諧”。我國古人非常重視音樂的教化意義,認為音律的和諧能夠起到安定人心、優(yōu)化人際關系的作用,故從周代開始就將音樂教育納入教育體系,也就是《周禮地官大司徒》中說的“以六樂防萬民之情,而教之和”。通過教育,音樂的“和諧”理念很快進入到社會生活中,于是“和諧”從指代音律協(xié)調這一單純含義,逐漸演化為泛指一切和睦協(xié)調的現(xiàn)象。如東漢大儒鄭玄注《詩經(jīng)》,開篇第一首是我們非常熟悉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鄭玄解釋它的含義,說:“后妃說樂君子之德,無不和諧?!边@里的“和諧”就已經(jīng)是“和睦協(xié)調”之意了。這種和諧的理念深入中華民族文化血脈之中,不僅鑄就了中華文明崇尚和睦、和平的傳統(tǒng),而且使我們對暴力和沖突有一種天然的反感??梢哉f,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和”是一切正當行為的核心,也是所有社會關系良好運行的根本。 其次,“和”的精神以“不同”為表征。中國人很重視“朋友”,根據(jù)古人的解釋,同師為朋,同志為友,《易傳坤卦彖辭》說:“西南得朋,乃與類行?!边@是同道之朋,值得珍視。但相應地,我們卻反對“朋黨”。在我國古代的語境中,“朋黨”帶有明顯的結黨營私意味,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貶義詞。之所以“朋友”與“朋黨”有這么大的區(qū)別,是因為“朋友”是君子之交,有著共同的理念和志向,或許在一些問題上會有不同的見解,但大家能夠相互理解、求同存異、和諧相處;而“朋黨”則如歐陽修所說,是以私利為根本凝聚力的,“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也就是說,“朋黨”是為私利而聚在一起的,他們?yōu)榱搜矍袄婵梢圆槐媸欠恰⒒ハ啾幼o,看似和諧,但若涉及利益分配不均等問題,他們立刻反目成仇,完全不能調和和包容,所以說“朋黨”之“和”是“偽和”,為正人君子所不恥。真正的“和諧”是建立在“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基礎上的,強調的是理解、尊重和包容。
最后,“和”的精神以天人之和為最高境界?!疤烊撕弦弧笔侨寮业膫鹘y(tǒng)話題,儒者認為“人”與“天”具有相同的本性,能夠互相感應、互相影響,因此,儒家學者倡導人與自然的合作與協(xié)同,提出“人”要與“天”保持一致,追求與“天道”的契合,這實際上就是要求人們順應自然的規(guī)律行事,從而實現(xiàn)于與自然乃至天地萬物和諧相處的狀態(tài),這就是所謂的天人之和的內涵。
還要指出的是,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化傳統(tǒng),我國的和諧之道能夠長存,是有其歷史因素的。儒家學者強調,只有不斷發(fā)生變化(即所謂“易”)、不斷適應變化,才能實現(xiàn)穩(wěn)定的“和”(即所謂“不易”),這就是《易經(jīng)》所倡導的“變易”與“不易”的辯證關系。這種在動態(tài)發(fā)展中實現(xiàn)穩(wěn)定的智慧,也是先賢留給我們的珍貴財富 之一。
總之,和諧相處、求同存異的精神,是一種重視和睦、和平,卻又不茍同、不附和的精神,也是一種重視人與人、人與自然協(xié)調共處的精神。這種精神適用于從個人到群體,從國家到全世界的各個領域,是一種真正的“普世價值”。
四、和諧相處、求同存異的當代應用
我們生活在一個科技發(fā)達的時代,隨著新的通訊方式與交通工具的應用,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小。1872年底,凡爾納發(fā)表了《八十天環(huán)游地球》,而對當時的讀者來說,要在如此短的時間里進行一次環(huán)球旅行,簡直不可思議。到了20世紀末,民航航班已經(jīng)將環(huán)球飛行的最快紀錄刷新到了31小時27分46秒。然而,“地球村”的出現(xiàn),沒能消除國與國之間的戰(zhàn)火;科技的進步,也并沒能減少社會成員之間的沖突。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我們仍然需要從“和”的精神這一傳統(tǒng)文化中獲取養(yǎng)分。
首先,“和”的精神告訴我們,要與人為善,彌合人際關系的裂隙。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總難免與人發(fā)生沖突,至于沖突的原因,往往是覺得對方不通情理、不講道理、不負責任……然而,如果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沖突的發(fā)生往往是由于雙方的利益有了矛盾,又沒有進行恰當?shù)臏贤ㄋ隆N覈糯娜寮覍W者認為:如果一個人在為人處世中秉持“和”的精神,他將會盡量去了解他人的需要,理解他人的做法;同時,他也會用自己的行為去關懷人,用自己的道德去感染人。當一個人以和諧相處為處世原則時,他的內心是平和的,外在表現(xiàn)也會因此變得平和,而這種內心的平和寧靜會在不知不覺中浸染到他身邊的人,使他的親友、鄰里、同事都跟著平和起來。著名的“六尺巷”故事,其實就是一個以“和”的精神感染人的生動事例。在競爭激烈、人際關系復雜的當代社會,“和”的精神是極為必要的潤滑劑。
其次,“和”的精神告訴我們,可以通過合作來尋求發(fā)展進步。當代社會既是一個強調個人能力的社會,更是一個重視團隊協(xié)作的社會。這兩者看似矛盾,實則相輔相成。沒有團隊的協(xié)作,再有能力的個人也很難取得成就;反過來說,一個團隊缺乏有能力的成員,也很難獲得長足發(fā)展。從歷史經(jīng)驗來看,個人的成功往往與一個好的團隊緊密相關,即使是那些看似獨自做出重大成果的個人,背后也往往有家庭乃至社會的支持。時至今日,小到科學實驗,大到國家工程,沒有哪一項是能夠以個人之力獨立完成的,如果領會不到“和”的精神中合作、協(xié)同的因素,人類社會就很難取得大的發(fā)展。此外,有合作就會有意見的不同和觀點的分歧,這就要求團隊的每個成員懂得“和而不同”和“求同存異”的道理,協(xié)調統(tǒng)籌不同的聲音,實現(xiàn)團隊內部的和諧,這是一件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如果紛爭不斷,互不相讓,則團隊遲早要解散。
第三,“和”的精神告訴我們,要善待自然,不要把自己當作自然的征服者,而要以平等交往的方式與自然對話。在過去的兩千年中,“改造天地”與“天人合一”兩種思想始終在我們的頭腦中盤旋。從改造自然、建設物質文明的角度來說,“改造天地”的思想確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我們的先人沒有這種戰(zhàn)天斗地的精神,恐怕現(xiàn)在還住在山洞里,用燧石取火。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種改造不可一味蠻干,更不可率性而為,而是應當在了解大自然的規(guī)律的基礎上順勢而行,使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xiàn)和諧統(tǒng)一,這樣才能使人類不致因破壞自然環(huán)境而遭到大自然的懲罰。
這種和諧的思想一直在歷史的長河里起

(原文)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解讀)
孔子說:“中庸的道理,恐怕不能在世上實行了?。 ?br>
?。I悟、感覺、醒悟、體會、心得)
前面一章說了中庸無法弘揚的原因,就像日常的吃飯喝水一樣,誰又能食而知其味,有多少人能理解其中的滋味和道理。在此基礎上,孔子又深深感嘆中庸無法實行了,孔子很傷心、很難過,內心的悲哀是我們難以想象的。
既然孔子提倡的是中庸之道,那么,這個中庸之道看來是行不通了。為什么中庸之道會行不通了呢?
孔子的意見應該是,因為統(tǒng)治者們自己在拼命地貪心不足、貪贓枉法,不守中庸之道,人民又怎么會遵循中庸之道呢?所有的人都不遵循中庸之道,這個中庸之道也就很難實行了。這就是中庸之道會行不通了的原因了。
老子也曾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老子還說:“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都是“愛民治國”有所作為的好方法,而中庸之道也就是“愛民治國”的好方法。因為只有統(tǒng)治者不貪不取,不為自己的私利,不為自己的私有財產著想,上行下效,人民也就會保持中庸之道了。
在這里我想到了,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在讀《大學》 第五章時就說的,凡事抓住根本——成長式思維來幫忙。固定型思維模式會禁錮我們的思想,凍結我們的動力,讓我們失去前進的勇氣;而成長型思維模式,更關注于學習知識本身,而不是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而是努力地去向別人證明,而且有大局觀,會不斷地向前看。 而孔子、老子就屬于成長型思維的人,圣人。
持固定型思維的人會認為才智和能力都是出生時就固定帶有的,后天無能為力,因此傾向于回避挑戰(zhàn)與失敗。而持成長型思維的人會認為才智和能力都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練習和堅持來獲得,并且有無限潛力。
如一個英語不好的孩子,認為自己笨,天生沒有語言天賦,根本不可能學好英文,這就是固定型思維;而如果她認為,自己只是還沒有去努力,或者沒有找到好的、適應自己的學習方法,會在分析自己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之后開始不斷練習,并且相信只要堅持練習,就一定會提高成績。 這就是用成長型思維了。
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一書中指出,嬰兒是成長型思維的最佳典范,他們學習說話,練習走路,擁有生機勃勃的學習狀態(tài)。然而這種狀態(tài)很快就被終結,因為固定型思維的出現(xiàn)。 我們身為孩子的第一養(yǎng)育者,也該思考——這一切是怎樣發(fā)生的?
我們家的最佳時期過了,但后期一定要補上, 有孩子還是一兩歲的,一定要重視了嘎。
試想一個被石頭絆倒的寶寶,被家長大呼小叫著飛奔過去扶起, 還狠狠地捶打幾下石頭,責怪是石頭絆倒了寶寶,是石頭的錯。 那么這個寶寶長大以后,遇到問題時,很難不認為都是別人的錯,而不是自己的錯。
錯誤是用來學習的機會,是人都會犯錯誤,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從錯誤中找到正確的方法是學習的一個最基本方法。正??创e誤,然后將錯誤當做學習的機會并不斷改善,這才是我們面對錯誤時應有的態(tài)度。
還有現(xiàn)在,很多家長表揚孩子喜歡用“你真聰明”這句話,但這往往會讓孩子陷入固定型思維模式之中,認為自己取得成功的原因是與生俱來的聰明,之后面對失敗時就自然而然地認為自己不夠聰明,而放棄了努力。
那么我們怎樣夸獎稱贊孩子呢—— 我們首先要掌握稱贊的方式方法,甚至語言上的表達方式都要重視, 不是去夸獎孩子的能力 ,而是去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 不是夸他們聰明, 而是要肯定他們付出的努力。 其次 ,正確面對孩子遇到的挫折。我們應該對挫折表現(xiàn)出的問題,引導孩子面對和處理挫折,把挫折視作學習的好機會。 最后 ,重視孩子對知識的深入理解。而不要只看重分數(shù)和結果。
最后 希望,老師持成長型思維,在面對孩子,首先想的不是孩子能不能交,而是自己怎么去教,怎么把孩子教育好,怎么把孩子教育優(yōu)秀,能變得更好 ,這時候學校的教育會發(fā)生一個巨大的改變。
下篇《中庸》:第六章(討論孩子教育相關)
有教育孩子好方法的,歡迎留言感謝感謝!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傅佩榮譯解大學中庸》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傅佩榮譯解大學中庸》讀后感1 一. 德為人之本
(一)立德樹人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懊鞯隆笔枪饷鞯牡滦校憩F(xiàn)為善的行為。文中指出“大學”一詞在古代原指高等教育機構,負責按照成為政治領袖所應具備的條件教導王公貴族的子弟。德為人之本,不管是上級的統(tǒng)治者還是下級的臣民都應該有德有能?!熬淤t其賢而親其親”,君子賢明是國家的希望,老百姓的福分。
我們作為教師,一學期期末會評出“三好學生”,而“三好學生”的三好指的是“德、智、體”等全面發(fā)展的好學生。不管學生的智力有多高,“德”永遠排在第一位。因為有德的學生,即使才華稍遜一點,也不會給家庭和國家?guī)硎裁礊碾y。反之,一位智力水平極高的學生,他無德,無底線,無做人的根本,那么他會不會做危害國家安危的事情,是不敢確定的。
“人無德不立”不是一句空話,教師是傳道、授業(yè)之人,特殊的職業(yè)對職業(yè)道德要求更高,教師的職業(yè)道德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師德是青少年學生道德修養(yǎng)的楷模之一。愛國守法、愛崗經(jīng)驗、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為師德的行為規(guī)范。
(二)修身養(yǎng)性
今天讀《大學》,焦點在于“修身”。“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毙奚砑词切摒B(yǎng)言行。言行是表現(xiàn)于外者,其基礎則在于內心的修煉。修身的具體行為表現(xiàn)日常生活中就是擇善而從,博學于文,并約之以禮。
讀到“修身”這一章節(jié),我想到自己的老師曾經(jīng)給我們講的一個故事:“在餐桌上,有一個人一不小心把自己碗里的湯灑到了餐桌上,你裝作沒看到,而不是哈哈大笑。”這種表現(xiàn)就是有修養(yǎng)的表現(xiàn)。是啊!也許面對別人的出糗,我們能表現(xiàn)自然,而給對方留足面子,真是有修養(yǎng)的表現(xiàn)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面對生活中的諸多事務,我們應該做一個在大事面前是非分明、態(tài)度明確,在小事情上遵法守則,沒有絲毫怠慢。教師亦是如此,我們身上的責任更重大,我們肩負起培養(yǎng)下一代人才的責任。所以“身正為范,學高為師”,想讓學生有修養(yǎng),為師的就應該從自身出發(fā),不斷地與時俱進,修養(yǎng)自身。從一點一滴的小事情做起,從文明禮儀教起。堅持下去,和學生們一同進步。用自己的言行舉止教育學生做一個德才兼?zhèn)涞暮们嗄辍?/p>
二. 中庸之道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君子所做的中庸,是說君子在任何時機都合乎中的標準。我覺得中庸之道和現(xiàn)在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和諧”有異曲同工之妙。中庸的核心思想是自我教育,中庸之道的真諦是:“不為拘泥,不為偏激,尋求適度、適當”;中庸之道“不是模棱兩可,而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
這個中庸之道,不是空談,它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一刻也離不開,只要我們離開了中庸之道,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麻煩和煩惱。比如現(xiàn)在人喜歡熬夜,那就違反了中庸之道,日久必會生病,熬壞身體;對森林亂砍亂伐,就會破壞自然環(huán)境,導致沙塵暴、泥石流,也是違反中庸之道;我們現(xiàn)在人的欲望無窮大,有了這個還想要那個,吃著碗里還要看著鍋里,永遠沒有知足的時候,因此給自己的生活徒增了很多痛苦和煩惱,這都是因為違反了中庸之道。
讀《大學》感受到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養(yǎng)性。規(guī)范自己的家庭,修養(yǎng)自己的言行。讀《中庸》希望通過我們修學,擺脫迷惑,返本歸元,真正明了人生的真相,做一個覺悟的、有智慧的人,做一個能夠遵循天道規(guī)律的人,那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傅佩榮譯解大學中庸》讀后感2 說實話,只要和國學有關,和傳統(tǒng)經(jīng)典文化沾邊,就覺得很高大上,離我們日常生活很遠,哪怕我是一名語文老師,盡管我曾經(jīng)會很熟練的背誦《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很多內容。
《大學》里提到“親民(去除污染而自新)”,我倒是覺得他們并不“親民(跟勞動大眾關系密切,親近民眾,接地氣)”。很多時候,我們都知道《四書》《五經(jīng)》,也知道一些耳熟能詳?shù)拿?,但每次讀這些經(jīng)典,就像探尋一座儲量極為豐富的寶藏,好像窮其一生都未必能觸及其根本,有時更感覺自己只是看見了一棵大樹的枝枝葉葉,根本無法窺見它深埋地下的根有多廣多深!
所以,我喜歡把我學習經(jīng)典并能從中汲取能量的過程稱之為“扎根”。而閱讀《傅佩榮譯解大學中庸》更增添了扎根的勇氣。
本書整體架構很簡單而清晰,前言一、二分別解析了《大學》《中庸》兩本書以及自己為其注解的緣由初衷。在忠實誠意的基礎上有傳承有創(chuàng)新有堅守,傅先生以其深厚的底蘊,精妙的文筆向我們展示了兩部經(jīng)典作品的偉大、美妙和神奇。
正文由三部分組成:原文,譯文和注解,看似簡單實則精心。我想這種設計可以使適合閱讀的讀者年齡段無一不包。幼童可以素讀原文,初學者青少年可以精讀譯文,積淀頗豐的成人可以深入研讀注解,可謂老少皆宜,深淺都可。
本書在注解的時候,可謂用心極細致,用先生自己的話說:“我的譯文即代表我的理解,沒有含糊其辭的空間;我的注解則著重于澄清概念,回溯孔孟原典,展現(xiàn)一貫之系統(tǒng),盡量避免抽象或玄妙的術語,由此期望古代‘大學’教育的理想再現(xiàn)于今日,成為我們共同尋求的學習目標與修養(yǎng)指南?!倍鴮τ凇吨杏埂犯迪壬脑u價也是極高的?!叭诵灾畟ゴ?、美妙與神奇,至此臻于巔峰,可謂止于至善了?!?/p>
至于譯文的準確和忠誠,注解的精妙和深廣自不必說。眾所周知,作為儒學經(jīng)典,《大學》主要內容是 “明明德”、“親民”和“止于至善”三綱領,以及實現(xiàn)三綱領的八個條目或八個步驟,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吨杏埂穭t主要集中在講“中和(中庸)之誠”,通過五達道(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三達德(智仁勇)以及九經(jīng)(治理天下的九個基本方面)的敘述,統(tǒng)一明和誠、融合尊德性與道問學而彰顯天地之文。兩書中蘊涵著豐富的傳統(tǒng)價值觀表述,可以說對我們高尚人格的養(yǎng)成和深厚底蘊的建構提供借鑒和滋養(yǎng)。
傅先生告訴我們:《大學》讓我們明白為什么這樣說?而《中庸》是修養(yǎng)德行的指導和方向,是讓我們知道這樣說是為了什么? 也就是說《大學》是為培養(yǎng)貴族子弟的從政素養(yǎng)而這樣說?!吨杏埂愤@樣說是為了實現(xiàn)《論語》中的“中庸至德”和《大學》中的“止于至善”?!洞髮W》一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吨杏埂芬婚_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如果我們把這三個說法聯(lián)系起來,就可以發(fā)現(xiàn):首先孔子為個人修養(yǎng)德行指出了必須到哪里去,也就是確定了“中庸至德”這個最高目標。其次《大學》為即將從政的貴族子弟指出了必須做什么,以實現(xiàn)“中庸至德”。他們必須彰顯高明的德行,必須親近愛護百姓,必須永不停止地去追求“至善”。要做到這三條,又必須做這些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另外《中庸》則在對“至德”和“至善”進行具體化的基礎上,論述必須怎么做,才能實現(xiàn)“至德”和“至善”。所以,當我們真正理解了傅先生為我們解讀的兩部作品的微言大義,那么我們的扎根之旅算是真正開始了吧。
說實話作為一個初學者,我最初接觸《中庸》,感覺它有點亂,沒有較強的邏輯性。閱讀本書,越來越發(fā)現(xiàn)了《中庸》的美。它既像一篇抒情散文,又似觀點鮮明的論述文。第二十九章中“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边@不是酣暢淋漓的抒寫君子的追求和情懷嗎?《中庸》表達觀點從不模棱兩可、含含糊糊,而是斬釘截鐵、明確利落。第三十二章“唯天下至誠,方能經(jīng)綸天下之大經(jīng),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庇^點可謂至清至明。另外有人說《中庸》還有一些懸疑小說的引人入勝。比如第一章講了“中”和“和”,卻沒有講“庸”。也許“庸”就是留在“中”與“和”之間的一個懸念。如果不能真正深深扎根下去,這些玄妙可謂深奧。
經(jīng)典,就是傳承千年而不衰的精粹,是埋藏千年值得我們一再探尋的寶藏,是我們必須深深扎下去的根。
扎根不僅僅是一棵參天大樹的目標,也是每一棵花每一株小草的夢想,也是我們?yōu)榱俗屪约焊篮茫瑸榱俗屛覀兩娴倪@個世界更美好的不懈追求!
就像宋鴿老師推薦閱讀的《當務之急是“啃”讀一本墊底的書》我想,所謂“墊底”的書就應該是像《大學》《中庸》一類的書吧。
因為《大學》《中庸》之美,“四書”“五經(jīng)”之妙,中華傳統(tǒng)經(jīng)典之博大,都是我們安身立命之本,都是我們修養(yǎng)自身,振興中華之根!
《傅佩榮譯解大學中庸》讀后感3 在與敘事者共讀《傅佩榮譯解大學中庸》之前,我從未真正讀過任何一本古代經(jīng)典著作。若說對于文言文的學習,那還要追溯到高中時期,已經(jīng)是十幾年前的事情了。大學里因為學的是外語專業(yè),所以幾乎從未接觸過“語文”,也就更別提對于古代經(jīng)典的學習了。
參加工作后認識的第一位語文教研員是一位滿腹經(jīng)綸的老教師,語言文字功底扎實,對于古代經(jīng)典名篇可稱得上脫口而出、信手拈來。他曾經(jīng)給予過我很多鼓勵,我在被那些厚重、溫暖的語言深深感動的同時,也曾暗下決心,多多誦讀經(jīng)典,做一個有文化底蘊的教師。而懶惰又懈怠的我,渾渾噩噩間度過了許多年。有時間玩網(wǎng)絡小游戲,卻沒有精力閱讀經(jīng)典;有時間和朋友東拉西扯,卻沒有心思讓自己沉浸在一本書中。于是,年華枉度,空余嗟嘆。其間偶爾也曾零星誦讀過些許《大學》《中庸》的名句,如“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終究不成氣候,外加疏于復習鞏固,也大都遺忘了。
淄博趙成峰老師和煙臺李霞老師對于經(jīng)典誦讀的至誠與堅守讓人敬佩,讓人自慚形穢。閱讀其他敘事者的文章,再對比自己膚淺的`文字,也時常感到羞愧。他們的文章總能給人真切而又溫婉,清新卻又厚重的感覺,而自己寫來寫去,只不過在原地打轉兒,看不見進步與成長。我想,這與缺乏閱讀積累、文字修養(yǎng)與文化底蘊有著很大關聯(lián)。試想,我這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的假性努力,如何與他們的求知若渴、筆耕不輟相提并論?成長的心思始終都有,誦讀的意向也算充沛,無奈遲遲不見行動、固步不前。直到開始與敘事者共讀《傅佩榮譯解大學中庸》,似乎再也沒有借口拖延與狡辯,那就逼著自己去啃這本“難啃的書”。
是的,這本書的確難啃——不光是《大學》《中庸》難啃,就連傅佩榮先生所作的注解對于我來說,也很艱澀。他旁征博引、追根溯源,大量引用《論語》《孟子》《易經(jīng)》《大學章句集注》等經(jīng)典著作來進行注解。對于學識淺薄的我來說,每一章節(jié)埋頭反復閱讀,也只略得一二。而要把譯文也讀上三五遍,才能與原文相對應,做出粗淺的理解。
反復誦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敝祆鋵ⅰ洞髮W》重編為“經(jīng)一章,傳十章”,其中“經(jīng)一章”談“三綱領”與“八條目”。三綱領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八條目”包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鞍藯l目”中“修身”是焦點,位居樞紐角色。修身即是修養(yǎng)言行,所言所行都要合乎禮儀、禮節(jié)與禮貌。“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者,可不慎乎?”言行是外在表現(xiàn),其根基在于內心的修煉,依次可以追溯到正心、誠意、致知、格物。對于教師來說,如何才算“修身”呢?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與正其身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蔽蚁耄瑢τ诮處焷碚f,“修身”大概可以這樣理解:端正自己的心思,將“如保赤子”的初心喚醒或是找回;真誠面對自己的意念,不妨問問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教師,想要守護什么樣的教育;明白教育中的“善惡”,做真教育、為孩子成長的遠方灌溉給養(yǎng)的則是“善”,做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只見眼前分數(shù)而忽略孩子一生發(fā)展的就是“惡”,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不做兢兢業(yè)業(yè)的愚蠢的教師”;辨別外在誘惑、榮譽與自我的關系,是追尋現(xiàn)實世界里的“達官顯貴”,還是堅守理想之中的詩與遠方。當我們厘清以上問題并且開始摸索、踐行“心向往之”的教育,我們才算真正踏上“修身”之路??v使“修身”之路漫漫其修遠,我們也將不改上下求索的步伐。而我們的整個教育人生,就應該“皆以修身為本”。唯有這樣才能如李霞老師在講座中所言,“推動自己,推動教育”,也誠如陶行知先生所說“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p>
行走于教育之路或許艱難,而只要我們做到“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蔽蚁嘈牛覀円嗄堋半m愚必能,雖柔必強”。
一個月的共讀時間所剩無幾,而我對這本書、或者說對經(jīng)典的學習才剛剛開始。在這段與經(jīng)典“親密接觸”的時光里,它給予我的遠非某一章節(jié)的誦讀或理解,而是一種召喚和引領。它將曾經(jīng)隱匿、蟄伏于心底的對于經(jīng)典的求知與渴望喚醒,召喚著我嘗試去開啟一段不太一樣的、更加豐厚而充盈的生活——這實在是從春天里開啟的一段美好的遇見。
如果要給這份美好加上一個期限,我希望是——永遠。
本文地址:http://m.soutuw.com/guoxue/1599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