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初定都長安。公元604年,楊廣殺其父隋文帝奪取皇位,他便是歷史上以驕奢著稱的隋煬帝。他認為關中與山東、江南、河北等地,道路遐遠,“兵不赴急”,應將都城東遷,于是立即下詔營建東都洛陽。接著,又陸續(xù)發(fā)令穿鑿以東都為中心、通向江淮、河北等地的大運河,以加強對這些主要經(jīng)濟區(qū)的聯(lián)系和控制。

最先穿鑿的是通濟渠,鑿于隋煬帝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通濟渠可分西、中、東三段。西段以東都洛陽為起點,以洛水及其支流谷水為水源,在舊有渠道陽渠和自然水道洛水的基礎上擴展而成,到洛口與黃河會合。由于古陽渠又稱通濟渠,人們就把這一名稱由西段擴大到了中段和東段。中段以黃河邊上的板渚(河南滎陽西部)為起點,引黃河水作水源,向東到浚儀(河南開封市)。這一段原是汴渠上游,隋朝加以浚深和拓寬??x以下,與汴渠分流,東南走向,經(jīng)宋城(今河南商丘縣南)、永城、夏丘(今安徽泗縣)等地,到睢眙注入淮水。這是東段,多由自然水道拓展而成。
當時,浚儀以下所以不再利用汴河舊道而另開新渠,與如下一些因素有關。汴河東段的位置偏北偏東,隋煬帝南巡江都,南糧北運進京,都過于繞遠。況且從汴河入淮,必須取道泗水,而泗水航道曲折,又有徐州洪、呂梁洪之險,二洪“懸水三十仞,流沫九十里”(《水經(jīng)注·泗水注》),經(jīng)常翻舟,航行很不安全。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浚儀到睢眙,地勢比較平緩,河床比降適度;同時,經(jīng)此而接邗溝,與經(jīng)汴相比,航程也縮短許多。再加上當時河淮之間經(jīng)濟比較發(fā)達,是全國戶口最密集的地區(qū)之一,為加強東都與這里的聯(lián)系,也需鑿渠穿行這里。
通濟渠三段全長近2000里。它不僅渠道長,而且因為要航行皇帝的龍舟,龍舟長200尺,上建四層重殿,高45尺,所以必須鑿得又寬又深。深度多少,不見記載,寬度規(guī)定為40步。隋朝一步六尺,即渠寬為240尺,宛如一條大河。此外,通濟渠還有一批附屬工程,如夾渠修筑平整的御道,以便數(shù)十萬纖夫和軍隊行走;沿途修建數(shù)十座離宮,以便皇帝和后妃休息。整個工程由尚書右丞皇甫議負責,“發(fā)河南、淮北諸郡男女百余萬”(《資治通鑒·隋紀四》)服役。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三月動工,到八月便交付使用。當時隋煬帝立刻從洛口登上龍舟,帶著后妃、王公、百官,乘坐幾千艘舳艫〔zhulu逐盧〕,浩浩蕩蕩,南巡江都(圖2)。
通濟渠工程浩大,施工時間僅用半年,可以說是古今中外運河史上的奇跡,它反映了我們祖先無與倫比的創(chuàng)造力。當然,他們付出的代價也是非常驚人的,由于鑿渠和造船勞累過度,據(jù)《隋書·煬帝紀》載,“役丁死者十四五”!即約有40—50萬人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圖2帝王游幸龍舟
通濟渠鑿成后,它與邗溝便成為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流域的交通大動脈,南來北往的舟楫多走這一水道。特別是它對南糧北運,意義更為重大。隋煬帝在洛陽周圍建有許多大型糧倉,如洛口倉(又名興洛倉)、回洛倉、河陽倉、含嘉倉等,這些倉城都儲有大量糧食,其中洛口、回洛兩倉,即多達2600多萬石,它們中的絕大部分,便是經(jīng)通濟渠從江淮一帶運來的。

公元605年,隋煬帝楊廣下令開鑿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這時主要是開鑿通濟渠和永濟渠。黃河南岸的通濟渠工程,是在洛陽附近引黃河的水,行向東南,進入汴水(今已湮塞),溝通黃、淮兩大河流的水運。通濟渠又叫御河,是黃河、汴水和淮河三條河流水路溝通的開始。隋朝的都城是長安,所以當時的主要漕運路線是:沿江南運河到京口(今鎮(zhèn)江)渡長江,再順山陽瀆北上,進而轉入通濟渠,逆黃河、渭河向上,最后抵達長安。黃河以北開鑿的永濟渠,是利用沁水、淇水、衛(wèi)河等河為水源,引水通航,在天津西北利用蘆溝(永定河),直達涿郡(今北京)的運河。
通濟渠可分東西兩段。西段在東漢陽渠的基礎上擴展而成,西起洛陽西面,以洛水及其支流谷水為水源,穿過洛陽城南,到偃師東南,再循洛水入黃河。東段西起滎陽西北黃河邊上的板渚〔zhǔ煮〕,以黃河水為水源,經(jīng)今開封市及杞縣、睢縣、寧陵、商丘、夏邑、永城等縣,再東南,穿過今安徽宿縣、靈壁、泗縣,以及江蘇的泗洪縣,至盱眙〔xū yī虛移〕縣注入淮水。兩段全長近 2000里。山陽瀆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陽(今江蘇淮安市),徑直向南,到江都(今揚州市)西南接長江。兩渠都是按照統(tǒng)一的標準開鑿的,并且兩旁種植柳樹,修筑御道,沿途還建離宮40多座。由于龍舟船體龐大,御河必須鑿得很深,否則就無法通航。通濟渠與山陽瀆的修建與整治是齊頭并進的,施工時雖然也充分利用了舊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但因為它們有統(tǒng)一的寬度和深度,因此,主要還要依靠人工開鑿,工程浩大而艱巨。可是歷時很短,從三月動工,到八月就全部完成了。隋煬帝立刻從洛陽登上龍舟,帶著后妃、王公、百官,乘坐幾千艘舳,南巡江都。這是中外工程史上的奇跡。當然,代價是極其高昂的。在鑿渠和造船過程中,“役丁死者什四五”。
廣通渠、通濟渠、山陽瀆(隋煬帝把后兩者合稱御河)、永濟渠和江南河等渠道,雖然不是同時開鑿而成,可以算作各自獨立的運輸渠道。但是由于這些渠道都以政治中心長安、洛陽為樞紐,向東南和東北輻射,形成完整的體系,同時,它們的規(guī)格又基本一致,都要求可以通航方舟或龍舟,而且互相連接,所以又是一條大運河。這條從長安、洛陽向東南通到余杭、向東北通到涿郡的大運河,是古今中外最長的運河。由于它貫穿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對加強國家的統(tǒng)一,促進南北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都是很有價值的。
在以上這些渠道中,通濟渠和永濟渠是這條南北大運河中最長最重要的兩段,它們以洛陽為起點,成扇形向東南和東北張開。洛陽位于中原大平原的西緣,海拔較高,運河工程充分利用這一東低西高、自然河道自西向東流向的特點,開鑿時既可以節(jié)省人力和物力,航行時又便于船只順利通過。特別是這兩段運河都能夠充分利用豐富的黃河之水,使水源有了保證。這兩條如此之長的渠道,能這樣好地利用自然條件,證明當時水利科學技術已有很高的水平。開鑿這兩條最長的渠道,前后用了六年的時間。這樣就完成了大運河的全部工程。隋朝的大運河,史稱南北大運河。它貫穿河北、河南、江蘇和浙江等省。運河水面寬30—70米,長約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聯(lián)結長江和淮河的中國古代運河。春秋時期吳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前484年開鑿。南起邗城(今揚州)以南的長江,北經(jīng)樊梁湖(今高郵附近)折向東北,入射陽湖,再向西北經(jīng)淮安入淮河。東漢時期向西改道取直,由樊梁湖直接向北,經(jīng)津湖、白馬湖、北入淮。東晉永和年間,南段江水已不能引入運河,從今儀征引水。隋大業(yè)元年( 605 ),煬帝開挖通濟渠時,又開邗溝,自山陽至江都入揚子江,溝通江、淮,成為隋代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
邗溝是聯(lián)系長江和淮河的古運河,是中國最早見于明確記載的運河。又名渠水、韓江、中瀆水、山陽瀆、淮揚運河、裏運河。邗溝南起揚州以南的長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
春秋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前481年)末年,吳王夫差北上爭霸,在公元前486年筑邗城(今揚州市),開通邗溝。最初南端自長江引水北流,向北繞經(jīng)一系列湖泊,以較短的人工渠道相連接,航道彎曲,到末口入淮河。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年~公元581年),由于自然條件的變化,江水已不能引入運河,于上游開支河從今儀征引江水通航,并在運河口建堰埭、水門節(jié)水,河上也建有多處堰埭。隋代(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兩次重開此河,成為南北大運河中的重要一段。
在中國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長江中的沙洲擴大,并與北岸相連。唐代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在揚子鎮(zhèn)以南接開伊婁河,經(jīng)瓜洲入江。從此,瓜洲運口與儀征運口并用。北宋時期(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在邗溝上建有數(shù)十處閘、壩、涵等建筑物,并且出現(xiàn)暸世界上最早的船閘——復閘。元代(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開通京杭運河,邗溝成為其中的一段,南口在瓜洲和儀征,北口仍在淮安北。
今裏運河上承中運河,北起淮陰水利樞紐的淮陰船閘,南到揚州市邗江區(qū)六圩入長江,過江在鎮(zhèn)江市諫壁口與江南運河相接,長197公裏。為蘇北航運干道,亦為江水北調(diào)工程中的主要輸水線路。

通濟渠,始建于隋朝,為區(qū)分“古汴渠(汳水)”,隋朝之后又稱其為“汴河”,是隋唐大運河的首期工程,連線了黃河與淮河。
通濟渠自河南滎陽的板渚出黃河,經(jīng)鴻溝、蒗蕩渠、睢水溝通了江蘇盱眙境內(nèi)的淮河,全長650公里,共流經(jīng)3省6市,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一項偉大工程。魏、晉后開封以上河段改稱汴水,自開封以下河段改稱蔡水(蔡河)。
據(jù)《大業(yè)雜記》記載,通濟渠水面闊四十步,通龍舟,兩岸為大道,種榆柳。自東都至江都兩千余里,樹蔭相交,每兩驛置一宮,為停頓之所,自京師至江都,離宮四十余所。
南宋時期,隨著政治中心南移,通濟渠的漕運地位逐步減弱,再加上每年缺少清淤治理,運河河床逐漸淤塞斷流。
2009年1月8日,通濟渠商丘南關段發(fā)掘出城市河市區(qū)河岸,這是中國大運河考古首次發(fā)現(xiàn)城市河岸,也是通濟渠考古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碼頭遺址。通過清理河岸遺存可以發(fā)現(xiàn)當時建筑密集,貿(mào)易繁榮,堪比北宋著名畫作《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場景,為隋唐至北宋時期中國大運河歷史研究增添重要考古材料。
基本介紹
中文名稱 :通濟渠 別稱 :汴河 地理位置 :黃淮平原 流經(jīng)地區(qū) :鄭州、開封、商丘、淮北、宿州、淮安 發(fā)源地 :河南滎陽板渚 主要支流 :鴻溝、蒗蕩渠、睢水 河長 :650公里 形成變遷,干流情況,開鑿背景,史料記載,治理開發(fā),申遺狀況,鄭州段,商丘南關段,商丘夏邑段,交通狀況,旅游資源, 形成變遷 通濟渠的前身是戰(zhàn)國時的鴻溝。鴻溝是戰(zhàn)國時期陸續(xù)開鑿成功的,是當時中原大規(guī)模的水利工程。 公元前364年,梁惠王欲稱霸諸侯,從山西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遷都大梁(今開封市西)。遷都后兩次興工開鑿運河:公元前360年,魏國曾在黃河圃田(今鄭州市中牟縣西)間開鑿一條大溝,引黃河水入圃田,又從圃田開鑿運河用于農(nóng)田灌溉;公元前339年,魏國又從大梁城的北部開鑿大溝引圃田水灌溉農(nóng)田,這就是鴻溝最早開鑿的一段。鴻溝的主干,以魏都大梁為中心,從今滎陽縣以北,和濟水一起分黃河水東流,經(jīng)過魏都大梁,折向東南再經(jīng)過陳都宛丘(今淮陽縣),向南注入潁水,而潁水下流注入淮河。另有丹水成為鴻溝的分支,從大梁東流到彭城(今江蘇徐州市)注入泗水;睢水從大梁以南自鴻溝分出東流,經(jīng)過宋都商丘(今商丘市睢陽區(qū)),經(jīng)安徽宿縣,江蘇睢寧縣以北,注入泗水;濊水也在大梁以南從鴻溝分出向東南流,經(jīng)過蘄(今安徽宿縣南)而流入淮水。這樣以大梁為中心,就構成了濟、汝、淮、泗之間的水運交通網(wǎng)。大梁憑借優(yōu)越的水利交通條件,初步顯露出它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成為“諸侯輻輳”的魏國國都。魏國滅亡后,鴻溝不斷遭到毀棄,秦漢南北朝之際,這里先后出現(xiàn)過沙水、蔡水、汴水、官渡水、莨蕩渠等名稱的河流,盡管這些河流并不是一個河床,可走向都是自開封附近或南或東,大體上都是東南走向,流入淮河。 公元605年,開掘的隋唐大運河的首期工程,連線了黃河與淮河,稱之為“通濟渠”,貫通了洛陽到揚州,作為 *** 最鼎盛時期的交通大動脈,“樞紐天下、臨制四海,舳艫相會、贍給公私?!?公元605年,楊廣力排眾議,下令由杰出工程專家宇文愷主持,開鑿大運河,主要是開鑿通濟渠和永濟渠。“發(fā)河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通濟梁,自西苑引谷、洛水達于河(黃河),自板諸引河通于淮”,長1000多公里。通濟渠施工時,充分利用了舊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但因要行龍舟,龍舟舟體巨大,運河必須鑿得很深,否則無法通行。如此浩大而艱巨的工程,楊廣要求的時間卻極短。從3月動工,到8月就全部竣工了,創(chuàng)造了人類開鑿運河的奇跡。當然,這種奇跡的創(chuàng)造,付出了血的代價。在鑿渠和造船過程中,“役丁死者什四五”。官員以車載死丁,“東至城皋,北至河陽,相望于道”。 通濟渠開通后,楊廣立刻從洛陽登上龍舟,帶著后妃、王公、百官,乘坐幾千艘舳艫,南巡江都。因此,隋朝時稱通濟渠為御河。 《虞城縣志》記載了一段楊廣沿通濟渠“巡游”的盛況:“偕皇后、嬪妃、貴戚、官僚、僧尼、道士等,分乘龍舟、雜船五千二百余艘巡幸江都?!睏顝V乘坐的龍舟,實際上是奢侈豪華的水上宮殿,其“龍舟四重,高四十五尺,長二百丈,上重有正殿、內(nèi)殿、東西朝堂。中二重有二百房,皆飾以金玉,下重有內(nèi)侍處之”。而皇后乘坐的翔螭舟,除尺寸略小一點外,其裝飾和龍舟無異。在龍鳳舟前后,另有三重高的花、鳥、蟲、魚彩船九艘,作為流動的“浮景”以供帝妃、王儲、公主們游樂。這些龍鳳舟和“浮景”船隊,組成水上宮殿群體。尾隨其后的是各類隨行官員的船只數(shù)千艘,其后還有補給船只,承載各種供奉之物,以備隨時之用。 通濟渠 這十幾萬人的“流動宮殿”,穿州過縣,游山玩水,樂壞了皇帝、嬪妃,忙壞了地方官吏,害苦了黎民百姓。 隋大業(yè)十二年(公元616年),楊廣決定三游江都。當時,全國已經(jīng)民不聊生、烽煙四起,一些耿直之臣上書勸諫,結果多人被殺。當楊廣所乘龍舟行至梁郡(今商丘)時,官紳帶領一些民眾攔路上書諫阻,結果同樣慘遭處死。就是在那次巡游到達目的地江都后,失道寡助的楊廣被“右屯衛(wèi)將軍”宇文化及勒死在江都行宮。 608年,隋煬帝沿洛陽東北方向開鑿永濟渠,溝通沁河、淇水、衛(wèi)河,通航至天津,接著,溯永定河而上,通涿郡。 610年,隋煬帝繼續(xù)開鑿江南運河,使得鎮(zhèn)江至杭州段通航。 至此,以京都洛陽為中心,通過通濟渠、永濟渠兩大渠道,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總長2700公里的中國南北大運河全線貫通。 干流情況 通濟渠自河南滎陽的板渚出黃河,至江蘇盱眙入淮河,共流經(jīng)現(xiàn)今3個省6個市20個縣區(qū),全長650公里。順序為:河南省的滎陽、鄭州市、中牟縣、開封市、杞縣、睢縣、寧陵、商丘市、虞城、夏邑、永城;安徽省的濉溪、宿州、靈壁、泗縣;江蘇省的泗洪、盱眙。無論從規(guī)模、長度或從地理位置上講、通濟渠在整個大運河系統(tǒng)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通濟渠在唐朝以后改稱汴河。 通濟渠鄭州段 開鑿背景 黃河和淮河之間的水運,戰(zhàn)國時已為鴻溝所溝通。西漢以后,這條運道便逐漸被汴渠(即汳水)所代替。三國、兩晉和南北朝時期,又進一步對汴渠進行了整修和局部改建。隋煬帝在此基礎上于大業(yè)元年(公元六零五年),“發(fā)河南、淮北諸郡民,前后百余萬,開通濟渠?!弊ⅲ骸顿Y治通鑒·隋紀四》卷一八零。通濟渠是隋大運河中最重要的一段,它分二段鑿成:一段自今河南洛陽縣西的隋帝宮殿“西苑”開始,引谷、洛二水達于河,大概循著東漢張純所開陽渠的故道,由偃師至鞏縣的洛口入黃河;另一段自河南的板渚(今河南滎陽縣汜水鎮(zhèn)東北三十五里),引黃河水經(jīng)滎陽、開封間與汴水合流,又至今杞縣以西與汴水分流,折向東南,經(jīng)今商丘、永城、宿縣、靈壁、泗縣、泗洪縣,在盱眙之北入淮水。通濟渠在今商丘以下趨向東南,直接入淮,這是與東漢的汴渠入泗不同的。因舊漕渠自今徐州以,下,流經(jīng)泗水。由于泗水河道彎曲,又有徐州洪和呂梁洪之險,所以通濟渠改行新道,撇開徐州以下的泗水逕直入淮。同年,“又發(fā)淮南民十余萬開邗溝,自山陽至揚子入江?!雹踇注:《資治通鑒·隋紀四》卷一八零。]同時還進一步疏浚了山陽瀆。通濟渠和山陽瀆共長二千余里,渠廣四十步,兩岸筑御道,并種了柳樹,既可護岸,又可給牽船人遮蔭。 通濟渠 史料記載 《禹貢半月刊》載《隋運河考》指出:“《史記·秦本紀》中記載,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王賁攻魏,引河溝灌大梁。大梁城壞,其王請降,盡取其地?!薄逗幽贤ㄖ尽ぃ臃揽级罚骸昂訙险?,鴻溝也?!薄端?jīng)注》:陰溝本莨蕩渠,在浚儀縣(開封市)北,自王賁斷故渠引水東南以灌大梁,謂之梁溝,于是水出縣南,而不經(jīng)其北,遂自梁溝為莨蕩渠,亦曰鴻溝。漢名之曰汴渠、莨蕩渠。至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四月,詔修汴渠。嗣后五胡亂華,晉室南渡。此渠漸淤塞。至東晉義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劉裕伐后秦,始開汴渠。宋書武帝紀:閏月,公自洛入河,開汴渠以歸。此即后來隋之通濟渠也?!? 通濟渠 隋煬帝開鑿的大運河從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開始挖掘,以不到六年便完成了。使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得以溝通,全長兩千多公里。它以洛陽為中心,西通關中盆地,北抵華北平原,南達太湖流域,東至淮海。對隋朝以后南北物資的交流,經(jīng)濟的發(fā)展,起過極為重要的作用。 大運河共分四段。第一段是廣通渠,引渭水從大興城(長安)到潼關,長一百多公里。第二段是大業(yè)元年開鑿的通濟渠,從洛陽西苑引谷水、洛水到黃河,再從板渚(今滎陽縣東北)引黃河水東南流,經(jīng)成臬、中牟、開封、陳留、杞縣、寧陵、商丘、夏邑、永城、宿縣、靈壁,到盱眙北,達于淮河。同年,隋煬帝又征發(fā)淮南民夫十多萬人開通山陽瀆,引長江水經(jīng)揚子(今江蘇儀征縣)到山陽(今江蘇淮安縣)與淮水通,通濟渠連同山陽瀆,全長一千多公里,成為溝通黃河、淮河、長江的重要通道。第三段是大業(yè)六年(公元610年)開的江南運河,從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南至余杭流入錢塘江,全長四百公里。第四段是大業(yè)四年(公元608年)開的永濟渠,引沁水東北通涿郡(今北京)。可見,無論從規(guī)模、長度或從地理位置上講、通濟渠在整個大運河系統(tǒng)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通濟渠在唐朝以后稱汴河。 通濟渠到元代才湮塞, 《開封府志》 卷五《汴河》:“隋大業(yè)元年,開通濟渠,自板渚引河,歷滎澤入汴,又自大梁之東,引汴水入泗,達于淮。渠廣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樹以柳,名曰隋堤,一曰汴堤。宋定都汴梁,汴水穿都中,有上水門、下水門,歲漕江、淮、浙、湖之粟六百萬石達京師。常至決溢,設官司之。 元至元二十七年 ( 公元1290 年) ,黃河決,始淤塞。舊府治南有汴梁故跡,即其地也?!?/strong> 《歸德府 (今河南商丘) 志》 卷十四《河防》:汴河在府城門南五里,或曰即浪蕩渠, 元,至元中淤。嘉靖中曾疏之 ,今復成平陸矣。(元代年號中有兩個“至元”,分別是公元1264----1294年、公元1335----1341年。) 通濟渠 《宿州志》 (清。光緒 何慶釗等修撰)卷三《輿地志》:(汴水)南渡后漸湮。元泰定初,黃河行故汴渠,仍于徐州合泗水,至清口入淮。而泗州之汴口遂廢,汴水湮塞,埇橋亦廢。 《 宿州地區(qū)志》 “ 元泰定元年 (公元1324年),黃河行故汴渠,仍在徐州合泗水至清口入淮,泗州之汴口遂廢,汴水湮塞,宿州埇橋亦廢?!? 《宿州市志》 “ 泰定帝泰定元年 (公元1324年),汴水復于徐州與泗水合流,至清口入淮,原流經(jīng)宿州城的汴水湮沒,埇橋由此廢?!? 治理開發(fā) 大運河開通后,對促進中國的商貿(mào)往來、經(jīng)濟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唐人李吉甫在《元和郡縣圖志》中言:“自揚、益、湘南至交、廣、閩中等州,公家運漕,私行商旅,舳艫相繼,隋氏作之雖苦,后代實受其利焉?!? 通濟渠 隋唐大運河開通之后,運河岸邊的一些碼頭及舊城因運河的航運而迅速發(fā)展與繁榮了起來,如運河南端的杭州,長江岸邊的江都,運淮匯合處的楚州(今淮安),運黃匯合處的汴州(今開封)及運河中途的宋州(今商丘)。而通濟渠,更是連線黃河文明與淮河文明的一段大動脈。當時,通濟渠兩岸的城鎮(zhèn)商業(yè)繁榮、店鋪林立。當時的宋州,迅速發(fā)展成為全國聞名的大都市,至北宋時,因其繁榮與興盛而被建為南京。 大運河的通航促進了商丘的繁榮。大運河通航后,商丘成了唐、宋時期中原乃至北方前往南方的重要通道,盡顯交通樞紐地位。唐玄宗時期,爆發(fā)了“安史之亂”,叛軍南下必須經(jīng)過睢陽(商丘)城。唐代名將張巡以數(shù)千老弱病殘之軀,抗擊叛將尹子奇統(tǒng)領的10萬大軍達10個月,極大地消磨了叛軍的意志,延遲了叛軍南下速度,保住了江南百姓免受戰(zhàn)亂之苦。 通濟渠商丘南關段 通濟渠是大運河重要的一部分,除洛陽至黃河的一小段外,通濟渠絕大部分是“引黃入淮”,因黃河水攜帶著大量的泥沙,所以要經(jīng)常疏浚。唐、北宋時期,朝廷都成立了專門的部門,負責疏通河道。北宋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為解決通濟渠的淤積問題,進行了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清淤工作。在引黃河水處,向西開渠50里,引伊洛水入汴河,改善了水質。據(jù)記載,通濟渠在唐、北宋時期的航運地位顯著,每年的漕運量由唐初的20萬石,逐漸增大到400萬石,最高達700萬石(約合今11.62億公斤)。 通濟渠開通航運后,商丘城市規(guī)模迅速擴大,城市人口顯著增加,至唐代時已成為全國的大都市之一。盛唐著名詩人杜甫、李白等紛紛慕名到商丘游覽,并對當時商丘的繁華用詩詞大加贊頌。杜甫在《遣懷》詩中寫道:“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名今陳留亞,劇則貝魏俱。邑中九萬家,高棟照通衢。舟車半天下,主客多歡娛……”李白在《梁園吟》中寫道:“舞影歌聲散綠地,空余汴水東流海。”劉昭允說,從這些千古傳誦的佳作中,可以隱約看到一座繁華大都市的景象:道路四通八達,汴水(即大運河)直達于海,舟車來往,絡繹不絕。城內(nèi)街道寬闊壯觀,住著達9萬戶的居民。每當夜幕降臨,酒館茶樓高朋滿座,燈火通明,歌舞相伴,客人開懷暢飲… 南宋時期,隨著政治中心南移,通濟渠的漕運地位逐步減弱,再加上每年缺少清淤治理,運河河床逐漸淤塞斷流。據(jù)《攬轡錄》記載,北宋滅亡后50年,南宋名臣范成大出使金國的時候,“河已塞”,大部分河段已經(jīng)斷流。元、明、清時期,朝廷再修大運河的時候,將河道直接取直,由北京直通蘇杭。通濟渠越來越落寞,成了一些文人騷客吟詩填詞、寄托哀苦的荒草堤。歷史意義 通濟渠鑿成后,與邗溝便成為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流域的交通大動脈,南來北往的舟楫多走這一水道。特別是它對南糧北運,意義更為重大。隋煬帝在洛陽周圍建有許多大型糧倉,如洛口倉(又名興洛倉)、回洛倉、河陽倉、含嘉倉等,這些倉城都儲有大量糧食,其中洛口、回洛兩倉,即多達2600多萬石,它們中的一部分,便是經(jīng)通濟渠從江淮一帶運來的。 通濟渠 古通濟渠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項宏偉工程,是祖先留下來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chǎn),對研究隋唐宋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和文化及當時的水利史、航運史、造船技術、陶瓷技術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申遺狀況 鄭州段
通濟渠鄭州段 位于鄭州市惠濟區(qū),包括通濟渠索須河段和通濟渠惠濟橋段。通濟渠索須河段為現(xiàn)狀河道,西自豐碩橋,東至祥云寺村與賈魯河交匯處,長約16公里,呈西—東走向,部分河段河面寬40余米,河堤基寬20余米、頂寬近7米,河床寬200~300米不等。此河道為不通航河流,主要是城市泄洪排澇景觀河道。通濟渠惠濟橋段經(jīng)考古調(diào)查和局部試掘,確認埋藏于地下的河床、河堤遺跡基本保存完整。現(xiàn)已探明的河道北起東孫莊村東側黃河南岸大堤處,南至索須河段豐碩橋處,全長約4公里。除惠濟橋處尚保留一段河道外,其余部分均已埋于地下??脊趴碧斤@示,地下埋藏部分運河故道寬 150~220米,兩側斷續(xù)保留有河堤,經(jīng)勘探河堤頂寬 4~6 米,底寬8~12米。 通濟渠鄭州段 商丘南關段
通濟渠在商丘市自西向東流經(jīng)睢縣、寧陵縣、梁園區(qū)、睢陽區(qū)、虞城縣、夏邑縣、永城市,全長199.7公里。 大運河通濟渠商丘南關段 通濟渠商丘南關段 位于商丘古城南約2.5公里,是通濟渠沿線重要的河道與水工遺存,展現(xiàn)了唐宋時期通濟渠夯土駁岸的形制與工藝,以及通濟渠巨大的河道規(guī)模,反映了河道歷史的線路與走向。 考古發(fā)現(xiàn)的商丘南關遺址段河道長約1公里,寬約120米,河深16米,呈東西走向,是目前通濟渠沿線發(fā)現(xiàn)規(guī)模最大的一處河道、駁岸遺址。 全國政協(xié)文史委會實地察看商丘古城南關碼頭遺址 遺址核心內(nèi)容包括一段長約60米的河岸及大面積伸向河道內(nèi)的突堤遺存面,距地表深4.2~5.2米,遺存面上車轍和行人的足跡清晰可見,已清理出的河岸高度約5米,均為夯土筑建,這為真實了解隋唐至北宋時期通濟渠的使用時間、河道變遷、疏浚歷史,以及河岸的筑建方法、加固方式、加高過程、用料選擇等提供了考古實物資料。 商丘南關遺跡和遺物因有厚達4~10米的淤沙覆蓋,保存完整,考古清理出土遺物豐富,且較為罕見。發(fā)掘所見的夯筑河岸地層中,包含了大量磚、瓦、陶器瓷器等遺物,特別是碎瓦塊數(shù)量眾多,可見當時運河沿岸歷史上房屋建筑很多,生活居住的人也較多,充分顯示了當年南京碼頭的繁華盛貌。從清理出的河岸堆積看,此段運河沿用歷史較長。從兩次發(fā)掘出土的各類遺物綜合情況判斷,目前經(jīng)清理揭露的河岸的時代大致屬于唐宋時期,最晚不會晚于金代,這與文獻中關于商丘南運河歷史的記載相吻合。河岸保存的最后使用時陡峭的立面及駁岸面上的各類遺跡也保存完整,為真實了解隋唐至北宋時期通濟渠的使用時間、河道變遷、疏浚歷史;駁岸的筑建方法、加固方式、加高過程、用料選擇;駁岸的構建形態(tài)、道路分布、功能分區(qū)等首次提供了經(jīng)科學發(fā)掘的實物證據(jù)。 全國各地的史學家齊聚商丘考察通濟渠商丘段 商丘夏邑段
通濟渠商丘夏邑段 是通濟渠沿線重要的河道與水工遺存,展現(xiàn)了隋唐宋時期通濟渠河道巨大的規(guī)模尺度、形制與工藝,反映了河道歷史的線路與走向。 通濟渠“活著”的夏邑段 該遺址發(fā)現(xiàn)了規(guī)模較大的河堤文化遺存和河道遺存,主要包括:堤頂寬25米的早、中、晚三個時期上下疊壓的南側大堤遺存、堤頂寬30米的北側大堤遺存、兩堤之間寬約100至120米的河道遺存、晚期大堤外側多個時期堆筑的大堤外護坡遺存、黃沙土粘土混合筑成的晚期大堤頂面密集分布的木樁、遺跡等。由晚期大堤表面發(fā)現(xiàn)的典型宋代清釉瓷碗片推測,大堤的筑建使用年代為唐宋時期(公元7至12世紀)。 三個時期上下疊壓的大堤遺存反映了此段運河在唐宋時期(公元7至12世紀)持續(xù)進行修筑與維護的情況。幾個時期筑建的規(guī)模巨大的護坡大堤和木樁痕跡,證明了大運河在使用過程中經(jīng)常清淤疏峻的歷史事實,反映了大運河大堤在使用期間得到經(jīng)常性維修保護,加固清理的情況,是大運河通濟渠段作為宏大尺度的水利工程的考古證據(jù),也印證了史書記載大運河大堤筑建時使用樹樁加固大堤的史實,反映了隋唐宋時期通濟渠河道巨大的規(guī)模尺度,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高超水平的直接見證。 通濟渠商丘夏邑段 此外,在南側大堤外側發(fā)現(xiàn)了順沿河堤方向修建的古代道路遺存,寬約16米,印證了史書中關于大運河堤外為官道的記載,為中國古代交通史研究提供了考古資料。 交通狀況 此地區(qū)位于黃淮地區(qū),與隴海、京廣、焦柳、京九和京廣等鐵路線相互交織;運河一線有平行公路,交通方便,如開封市區(qū)以西的大運河基本沿鄭開大道分布,商丘以東的大運河基本沿商永公路分布,安徽段基本沿永宿公路分布;此地還有鄭州新鄭國際機場、徐州觀音機場,洛陽機場等。 通濟渠 客源市場廣闊 通濟渠連線了長三角地區(qū)和中原城市群。長三角是中國最主要的旅游客源地之一,運河中部也靠近山東經(jīng)濟區(qū),西接關中城市群。隨著人們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景區(qū)文化內(nèi)涵的開發(fā)將成為衡量其生命力的重要指標。該地文化內(nèi)涵豐富,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 旅游資源 旅游資源豐富 洛陽、鄭州、開封和商丘均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外。這里有馳名中外的嵩山、少林寺、龍門石窟、黃帝故里等文化景點。開封附近的懸河等自然景觀,商丘古城是世界中唯一一座城摞城古城。 *** 的大力支持 河南十分重視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河南在全國率先提出“旅游立省”的戰(zhàn)略構想,對旅游發(fā)展極其重視。大運河申遺一旦成功,城市知名度將有極大提高,會給沿岸城市帶來很大的經(jīng)濟效益。各地 *** 都高度重視,積極采取保護措施。在國家和省有關部門的統(tǒng)一領導下,許多市文物局已制定出下一步工作方案,形成了規(guī)范性的檔案,依照行政法規(guī)進行保護。 有大城市依托 大運河沿岸的鄭州、洛陽和開封是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經(jīng)濟實力較為雄厚,都是中國著名的旅游城市,旅游業(yè)發(fā)展相對成熟,具備相對豐富的經(jīng)驗,可為通濟渠段的開發(fā)更好獻計獻策。
隋煬帝修隋朝大運河分為四段:通濟渠、邗溝、永濟渠、江南運河。
1、通濟渠自河南滎陽的板渚出黃河,經(jīng)鴻溝、蒗蕩渠、睢水溝通了江蘇盱眙境內(nèi)的淮河,全長650公里,共流經(jīng)3省6市,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一項偉大工程。魏、晉后開封以上河段改稱汴水,自開封以下河段改稱蔡水(蔡河)。
2、邗溝是聯(lián)系長江和淮河的古運河,在今天的江蘇境內(nèi),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作為最早見于明確記載的運河。又名渠水、韓江、中瀆水、山陽瀆、淮揚運河、里運河。邗溝南起揚州以南的長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
3、永濟渠是繼隋煬帝開通濟渠、邗溝之后,開鑿的又一重要運河。永濟渠是隋朝調(diào)運河北地區(qū)(指當時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的河北道)糧食的主要渠道,也是對北方用兵時,輸送人員與戰(zhàn)備物資的運輸線。
4、江南運河,曾稱江南河、浙西運河,為京杭運河的南段。北起江蘇鎮(zhèn)江、揚州,繞太湖東岸達江蘇蘇州,南至浙江杭州。是京杭運河運輸最繁忙的航道。江南自古多水,長江三角洲,原來就是沼澤地,是水的天下,那里有眾多的江河、湖泊、溪流、沼澤、濕地。
擴展資料 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代通過浙東運河延伸至會稽(今紹興)、寧波。
從先秦時期到南北朝,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開鑿了大量運河,其分布地區(qū)幾乎遍及大半個中國。西到關中,南達廣東,北到華北大平原,都有人工運河。這些人工運河與天然河流連接起來可以由河道通達中國的大部分地區(qū)。
例如從現(xiàn)在的北京不遠的通縣起,即可乘船順潞水由泉州渠到溝河口入海,經(jīng)過一段短短的海程,再進入泒河,經(jīng)過平虜渠,入漳水,經(jīng)過利漕渠和白溝而入黃河,進入汴渠上游,沿蒗蕩渠而下,由潁水入汝水。
再由汝水的支流舞水入泚水,入淯水,入漢水,入楊口渠,入長江,入洞庭湖,入湘水,入漓水,入西江,沿西江可達番禺城;或由江陵溯長江達巴蜀,以通西南。這四通八達的水道為后世開隋唐大運河奠定了基礎。
大業(yè)元年至六年(605年至610年),隋煬帝動用百余萬百姓,疏浚之前眾多王朝開鑿留下的河道,修隋唐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縱貫在中國最富饒的華北平原和東南沿海地區(qū),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直轄市,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在中國的歷史上產(chǎn)生過巨大的作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筑工程。
2014年6月22日,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在內(nèi)的三大部分十段河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chǎn)項目。
-隋朝大運河
本文地址:http://m.soutuw.com/guoxue/1602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開明平治岷江洪水
下一篇: 秦人興建鄭國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