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木偶藝術,古稱傀儡戲,是中國藝苑中一枝獨秀的奇葩。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品種繁多、技藝精湛。
木偶藝術是借助木偶為表演媒介的。木偶是如何產(chǎn)生的?迄無定論。河南安陽殷墟出土了奴隸陶俑(商代,前16世紀初棗前11世紀),春秋、戰(zhàn)國(前770棗前221)有了木俑(其中包括部分“樂俑”)。長沙馬王堆西漢墓發(fā)掘出的樂俑、歌舞俑,工藝、種類和造型水準較前朝又有很大進步。這便是最初的木偶,它經(jīng)歷了一個由工藝到表演的變化過程:由祭儀而成了喜慶娛樂活動的一種方式。
1979年,山東萊西縣院里鄉(xiāng)岱墅村發(fā)掘的一具高193厘米的大木偶,肢體由13段木條組成,關節(jié)可活動,坐、立、跪兼善。它的發(fā)現(xiàn),一則體現(xiàn)了木偶自喪葬而娛人的過渡;再者表明,木偶制作已達到與真人無二、活動裕如的境地,這為木偶戲的萌芽奠定了堅實的物質(zhì)基礎。因而多數(shù)人認為,中國木偶藝術“源于俑”(服侍木俑、木樂俑、可活動的木歌舞俑)。

中國木偶真正成為藝術,還在它的戲劇特征棗人以木偶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中國木偶戲成于何時?普遍的觀點是:“源于漢,興于唐”。漢代(前206--220年),已有“作魁儡”(《后漢書·五行志》)的記載,三國(公元220--265年)時馬鈞的“水轉(zhuǎn)百戲”顯然是對漢代人戲的模仿;北齊(公元550--577年)時水動的“機關木人”制作,技藝高超,尤其出現(xiàn)了“傀儡子”演“郭禿”故事的木偶藝術,暗示了中國木偶戲的形成年代。后世歷朝多有木偶戲演“郭禿”故事的記載,陜西合陽線戲至今猶在的“來報子”(癩包子)角色,也有“郭禿”的影子。依史而斷,“至遲在公元550年至577年的北齊時代,中國已正式形成了由人直接操縱、木偶裝扮具體人物、當眾表演簡單故事的木偶戲”。
北齊之后,中國木偶戲始終與戲劇等姊妹藝術為伴,表演形式和內(nèi)容漸豐。
隋朝(公元581--618年)“百戲”中多“水飾”,“機關木人”多搬演神話、傳說、三國故事,人物頗眾,對木偶戲的制作與表演有直接影響。只可惜少有文字記載。

唐(618--896)文化繁榮異常,歌舞戲、參軍戲爭奇斗艷,機關木人可以飲酒唱歌吹笙,表演與制作已達完美的統(tǒng)一。據(jù)敦煌莫高窟31窟所藏盛唐壁畫及詩詞歌賦推斷,提線、杖頭、布袋、“盤鈴傀儡”等木偶類型,此時皆有。
宋代(960--1279)木偶戲較唐豐盛,資料較多。大體呈以下特點:一、題材多樣,鋪陳故事,以戲劇、說唱為核心內(nèi)容;二、門類眾多,懸絲傀儡、杖頭傀儡、水傀儡發(fā)達,亦有藥發(fā)傀儡和肉傀儡;三、水平不俗,“如真無二”、“功藝如神”;四、名家出現(xiàn),提線、杖頭都有技藝精湛的表演家,張金線、任小三等名噪一時?!八堋崩^承“水轉(zhuǎn)百戲”衣缽,“藥發(fā)傀儡”似與后世焰火有關,“肉傀儡”是兒童扮演摸擬傀儡,廣東鄉(xiāng)間還有布袋、鐵枝木偶流傳。宋代“弄傀儡”,班社眾多,普及性強,瓦肆宮廷,無處不見,文人墨客,興趣盎然。宋代是中國木偶藝術鼎盛時期。
元代(公元1279棗1368年),雜劇藝術光芒四射,木偶藝術亦水平不俗。從僅存的《朱明優(yōu)戲序》看,元代木偶已將“操縱技巧與言談、歌唱及喜、怒、哀、樂作生動表演(4),劇目已具備了雜劇的現(xiàn)實主義內(nèi)涵。

由明至清,木偶戲發(fā)展的特點是遍及各地,支派繁多。
明代(公元1369棗1644年)木偶,萬歷后興旺。以木偶特盛的福建為例,泉州的提線木偶,制作精巧,操作復雜(一個形象的提線多至十幾至二、三十條),且聲腔活潑,音樂豐富。布袋木偶,僅福建一境即有南北兩派之分。南派屬泉州,音樂結(jié)構(gòu)與泉州提線木偶相似;北派屬彰州,以龍溪布袋木偶最為著名,用皮黃音樂,行當齊全。演出內(nèi)容上,南長神話,北擅武戲(但后來北派也增加了不少神怪、鳥獸的動作,表演功能得以擴大)。“水傀儡”表演更富故事性;杖頭木偶,粵、閩、黔廣有流行。
清代(公元1616棗1911年),杖頭木偶遍布四方,行當眾多。杭州有“木人戲”,廣東有“抓頸”杖頭,四川杖頭有大、中、小三種形式,山西杖頭分晉中、晉南兩種。北京杖頭,多“內(nèi)庭供奉”,時稱“大臺宮戲”,實為一種特殊形態(tài)的“京劇”,許多名伶如金秀山、劉永春等都“鉆筒子”客串過,京城木偶也有“四大名班”(“四義班”、“金麟班”等)。陜西合陽線戲,明代已有發(fā)展,乾嘉年間,流行于山、陜、豫三省毗連的30余縣,僅合陽就有戲班30多個。杭州、泉州班社林立,上杭提線木偶光緒時鼎盛,江蘇提線木偶清末便風靡海外(東南亞地區(qū))。流傳粵東、閩西的鐵枝木偶,清末成型,紅極一時。陜西蒲城的“火神會”,以“藥發(fā)傀儡”形式演《天女散花》、《武松打虎》、《三打白骨精》等故事,是清代此類木偶戲的重要標志。
在印度、希臘等文化古國,木偶戲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歐洲、北美、非洲和亞洲的很多國家,很早就有專業(yè)性的木偶劇團。在進入20世紀以后,木偶戲的演出形式日趨豐富多彩,如3個種類的綜合演出,演員由幕后操縱轉(zhuǎn)入前臺,真人與木偶同臺演出。演出劇目也日益豐富。20世紀30年代以后,木偶戲已進入電影和電視。在中國、俄國、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法國、日本等國,都有著名的木偶藝術家。1929年,國際木偶協(xié)會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其成員已有50多個國家,由它舉辦的國際木偶藝術節(jié),乃是木偶藝術界的國際盛會。
本文地址:http://m.soutuw.com/guoxue/16068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武術內(nèi)容與分類
下一篇: 踩高蹺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