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jīng)·第一章·道可道》翻譯與解讀《老子道德經(jīng)·第一章 道可道》翻譯與解讀
道可道,非常道01。名可名,非常名02。無名,天地之始03;有名,萬物之母04。故常無,欲以觀其妙01;常有,欲以觀其徼02。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03。玄之又玄,眾妙之門04。
今譯
·第一章·道可道》翻譯與解讀.png)
若能用語言說清楚的道,并非永恒之道。若能用語言說清楚的道的名稱,并非永恒的道的名稱。無名稱,是天地的開始;有名稱,是萬物產(chǎn)生之母體。所以,從常無中能觀察大道無形的奧妙,從常有中能觀察道產(chǎn)生萬物的歸宿。無與有同出于大道而異名,同樣稱為玄妙!玄妙又玄妙,是眾妙產(chǎn)生的根本。
評議
此章為《老子》的首章,是論說宇宙起源的哲學問題。老子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其中包含有三層內(nèi)涵:一是說道不可言,沒有名稱。二是說道無名稱,無名稱是天地的開始;道生天地,天地生萬物,便有了名稱,有名稱之天地是萬物的母體。三是說無形的道,與有形的天地,皆同出于道,同出而異名,同樣是玄微幽遠。玄微幽遠之道,是產(chǎn)生眾妙之根本。顯然,其中蘊含有玄虛神秘的色彩。因此,已故高亨先生說它“表現(xiàn)了老子的唯心主義成分”(《老子注譯》),也是事出有因的。世人稱《老子》、《莊子》與《周易》為“三玄”,其深奧玄虛,令人費解,可想而知。老子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第21章)又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老子》第25章)即說明老子之“道”具有物質(zhì)屬性,屬于唯物主義。
在古代,《老子》的注本和研究版本甚多,據(jù)統(tǒng)計多達五千六百種。古代《老子》的不同版本,包括楚簡本《老子》(不足兩千字)、漢墓帛書《老子》(甲乙本)、王弼《老子注》等等,皆為手抄本?!独献印返恼姹荆形窗l(fā)現(xiàn)。由于《老子》皆為手抄本,在傳抄過程中抄者有所增損,是不可避的。今天,我們只能根據(jù)不同版本,擇善而從。就現(xiàn)行的《老子》幾種主要版本而言,有的篇章,由于斷句不同,就出現(xiàn)不同的訓釋。即以首章為例,予以簡單的說明?!盁o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兩句,王弼注曰:“凡有皆始于無,故未形未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名有形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备吆嘞壬匾u王弼舊說,將此兩句斷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老子注譯》)陳鼓應先生的《老子注譯及評介》這兩句斷句與高亨先生相同。此等斷句,并不符合老子本意。又“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兩句,河上公《老子道德經(jīng)章句》、嚴遵《老子指歸》、王弼《老子注》等,皆斷句為:“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不符合老子本意,是顯而易見的。林希逸《老子鬳齋口義》、奚侗《老子集解》、高亨《老子注譯》皆斷句為:“常無,以觀其妙;常有,以觀其徼?!奔m正了河上公、王弼等的錯誤斷句。
老子生活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春秋時代,由于受當時社會條件和科學水平的限制,老子對宇宙起源的認識和論說,存在玄虛神秘的色彩,這是難以避免的。對于宇宙是怎樣形成的哲學命題,只有用先進的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才能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不過老子的宇宙起源說屬于唯物主義,是不應動搖的。恩格斯說:“凡斷定說精神先于自然界存在,因而歸根到這樣或那樣承認創(chuàng)世說的人,便組成唯心主義營壘。凡認為自然界是基本起源的,則屬于唯物主義各派。”(《馬克思恩格斯文選》兩卷本第二卷第三六七頁)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本褪钦J為自然界是宇宙的本源,所以,老子是唯物主義者。
注釋
01 道可道:上“道”字,謂大道。下“道”字,作動詞,謂說?!俺!?原字為“恒”,為避漢文帝劉恒之諱,而改“恒”為“?!?。兩句謂若能用語言說得清楚的道,并非是永恒之道。西漢河上公釋“非常道”曰:“非自然常生之道也?!?《老子道德經(jīng)章句》,下同。)
02 名:上“名”字,謂永恒常存之名,即大道之名。下“名”字,謂可命名之名。魏王弼曰:“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老子注》,下同。)宋代林希逸曰:“常者,不變不易之謂也??傻揽擅?則有變有易;不可道不可名,則無變無易?!?《老子鬳齋口義》,下同。)
03 無名:謂道本來無名稱。道產(chǎn)生天地,故謂“無名”為“天地之始”。河上公曰:“無名者謂道,道無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氣布化,出于虛無,為天地之本始也?!?br>
04 有名:謂天地。天地產(chǎn)生萬物,故謂之為“天下之母”。河上公曰:“有名謂天地,天地有形有位,有陰陽,有柔剛,是其有名也。萬物母者,天地含氣生萬物,長大成熟,如母之養(yǎng)子也?!绷窒R菰?“‘有名,萬物之母’,母者,言自此而生也?!?br>
01 常無:謂大道。妙:微妙,玄妙。王弼曰:“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無而后生。”
02 常有:謂天地。徼:河上公曰:“徼,歸也。”唐代陸德明曰:“徼,小道也,邊也,微妙也。”(《經(jīng)典釋文》,下同。)清代王夫之釋“徼”為“邊際”(《老子衍》)。清末奚侗曰:“徼,歸終也?!?《老子集解》,下同。)與河上公訓釋相同。林希逸曰:“此兩‘欲’字有深意,欲者,要也,要如此究竟也?!?br>
03 此兩者:指“有”與“無”。奚侗曰:“有生于無,故曰‘同出’;有、無對立,故曰‘異名’?!蓖?謂同出于大道。玄:奚侗曰:“玄,《說文》:‘幽遠也’。有、無相生,其理幽遠?!?br>
04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奚侗曰:“高延第曰:‘玄之又玄’,即《莊子》‘深而又深’、‘神而又神’,贊道之詞。道生萬物,故云‘眾妙之門’?!?br>
林希逸曰:“玄者,造化之妙也?!庇衷?“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即《莊子》所謂‘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者也,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但贊言其妙而已,初無別義?!?br>
按元代吳澄曰:“上篇之首句曰‘道可道’,故以‘道’名篇,尊之而曰‘經(jīng)’。他本或作《道德經(jīng)》上,則是以《道德經(jīng)》為一書之總名,而分上下篇也。”(《道德真經(jīng)吳澄注》,下同。)《老子道德經(jīng)·第一章·道可道》翻譯與解讀 《老子道德經(jīng)·第一章 道可道》翻譯與解讀
道可道,非常道01。名可名,非常名02。無名,天地之始03;有名,萬物之母04。故常無,欲以觀其妙01;常有,欲以觀其徼02。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03。玄之又玄,眾妙之門04。
今 譯
若能用語言說清楚的道,并非永恒之道。若能用語言說清楚的道的名稱,并非永恒的道的名稱。無名稱,是天地的開始;有名稱,是萬物產(chǎn)生之母體。所以,從常無中能觀察大道無形的奧妙,從常有中能觀察道產(chǎn)生萬物的歸宿。無與有同出于大道而異名,同樣稱為玄妙!玄妙又玄妙,是眾妙產(chǎn)生的根本。
評 議
此章為《老子》的首章,是論說宇宙起源的哲學問題。老子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其中包含有三層內(nèi)涵:一是說道不可言,沒有名稱。二是說道無名稱,無名稱是天地的開始;道生天地,天地生萬物,便有了名稱,有名稱之天地是萬物的母體。三是說無形的道,與有形的天地,皆同出于道,同出而異名,同樣是玄微幽遠。玄微幽遠之道,是產(chǎn)生眾妙之根本。顯然,其中蘊含有玄虛神秘的色彩。因此,已故高亨先生說它“表現(xiàn)了老子的唯心主義成分”(《老子注譯》),也是事出有因的。世人稱《老子》、《莊子》與《周易》為“三玄”,其深奧玄虛,令人費解,可想而知。老子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第21章)又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老子》第25章)即說明老子之“道”具有物質(zhì)屬性,屬于唯物主義。
在古代,《老子》的注本和研究版本甚多,據(jù)統(tǒng)計多達五千六百種。古代《老子》的不同版本,包括楚簡本《老子》(不足兩千字)、漢墓帛書《老子》(甲乙本)、王弼《老子注》等等,皆為手抄本。《老子》的真本,尚未發(fā)現(xiàn)。由于《老子》皆為手抄本,在傳抄過程中抄者有所增損,是不可避的。今天,我們只能根據(jù)不同版本,擇善而從。就現(xiàn)行的《老子》幾種主要版本而言,有的篇章,由于斷句不同,就出現(xiàn)不同的訓釋。即以首章為例,予以簡單的說明?!盁o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边@兩句,王弼注曰:“凡有皆始于無,故未形未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名有形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备吆嘞壬匾u王弼舊說,將此兩句斷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老子注譯》)陳鼓應先生的《老子注譯及評介》這兩句斷句與高亨先生相同。此等斷句,并不符合老子本意。又“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兩句,河上公《老子道德經(jīng)章句》、嚴遵《老子指歸》、王弼《老子注》等,皆斷句為:“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边@不符合老子本意,是顯而易見的。林希逸《老子鬳齋口義》、奚侗《老子集解》、高亨《老子注譯》皆斷句為:“常無,以觀其妙;常有,以觀其徼?!奔m正了河上公、王弼等的錯誤斷句。
老子生活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春秋時代,由于受當時社會條件和科學水平的限制,老子對宇宙起源的認識和論說,存在玄虛神秘的色彩,這是難以避免的。對于宇宙是怎樣形成的哲學命題,只有用先進的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才能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不過老子的宇宙起源說屬于唯物主義,是不應動搖的。恩格斯說:“凡斷定說精神先于自然界存在,因而歸根到這樣或那樣承認創(chuàng)世說的人,便組成唯心主義營壘。凡認為自然界是基本起源的,則屬于唯物主義各派?!?《馬克思恩格斯文選》兩卷本第二卷第三六七頁)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就是認為自然界是宇宙的本源,所以,老子是唯物主義者。
注釋
01 道可道:上“道”字,謂大道。下“道”字,作動詞,謂說?!俺!?原字為“恒”,為避漢文帝劉恒之諱,而改“恒”為“?!薄删渲^若能用語言說得清楚的道,并非是永恒之道。西漢河上公釋“非常道”曰:“非自然常生之道也。”(《老子道德經(jīng)章句》,下同。)
02 名:上“名”字,謂永恒常存之名,即大道之名。下“名”字,謂可命名之名。魏王弼曰:“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老子注》,下同。)宋代林希逸曰:“常者,不變不易之謂也。可道可名,則有變有易;不可道不可名,則無變無易。”(《老子鬳齋口義》,下同。)
03 無名:謂道本來無名稱。道產(chǎn)生天地,故謂“無名”為“天地之始”。河上公曰:“無名者謂道,道無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氣布化,出于虛無,為天地之本始也?!?
04 有名:謂天地。天地產(chǎn)生萬物,故謂之為“天下之母”。河上公曰:“有名謂天地,天地有形有位,有陰陽,有柔剛,是其有名也。萬物母者,天地含氣生萬物,長大成熟,如母之養(yǎng)子也?!绷窒R菰?“‘有名,萬物之母’,母者,言自此而生也?!?
01 常無:謂大道。妙:微妙,玄妙。王弼曰:“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無而后生。”
02 常有:謂天地。徼:河上公曰:“徼,歸也?!碧拼懙旅髟?“徼,小道也,邊也,微妙也。”(《經(jīng)典釋文》,下同。)清代王夫之釋“徼”為“邊際”(《老子衍》)。清末奚侗曰:“徼,歸終也?!?《老子集解》,下同。)與河上公訓釋相同。林希逸曰:“此兩‘欲’字有深意,欲者,要也,要如此究竟也?!?
03 此兩者:指“有”與“無”。奚侗曰:“有生于無,故曰‘同出’;有、無對立,故曰‘異名’?!蓖?謂同出于大道。玄:奚侗曰:“玄,《說文》:‘幽遠也’。有、無相生,其理幽遠?!?
04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奚侗曰:“高延第曰:‘玄之又玄’,即《莊子》‘深而又深’、‘神而又神’,贊道之詞。道生萬物,故云‘眾妙之門’?!?
林希逸曰:“玄者,造化之妙也?!庇衷?“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即《莊子》所謂‘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者也,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但贊言其妙而已,初無別義?!?
按元代吳澄曰:“上篇之首句曰‘道可道’,故以‘道’名篇,尊之而曰‘經(jīng)’。他本或作《道德經(jīng)》上,則是以《道德經(jīng)》為一書之總名,而分上下篇也。”(《道德真經(jīng)吳澄注》,下同。)
翻譯和解讀《道德經(jīng)》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可以被詮釋,但都不是恒久的道理;名可以被定義,但都不是恒久的概念;虛無定義了天地的伊始,實有定義了萬物生長的源泉。保持虛無心態(tài)可以看到萬物的奇妙之處,保持實有心態(tài)可以看到萬物的可用之處。無和有同時出現(xiàn)卻意義不同,同時被稱作旋轉(zhuǎn),旋轉(zhuǎn)和交替就是事物千奇百怪的根源。
道是客觀事物的本質(zhì),可以被人們的主觀認知和詮釋的,因為圣賢才子具備智慧和經(jīng)驗;既可以演繹推理,也可以總結(jié)歸納,形成道理,指導實踐。但是所有的理論,思想和觀念都有局部的,片面的和當時的意義,而非常久的,全面的和普遍的價值;名是人類對事物的認知和定義,也是對道的覺悟和詮釋,但都是局部的,片面的和當時的的概念,而非常久的,全面的和普遍的價值;因為客觀事物是復雜多樣和變化發(fā)展的,也是特立獨行的,更是不以任何人的欲望和期待為轉(zhuǎn)移的。不確定性,不如意性和不正常性是客觀事物的基本特征。
人跡罕見的地方,意識不到的事物都是沒有概念的,也是沒有意義的;一旦事物被人發(fā)現(xiàn)和感知,事物的價值和意義就會被賦予意義和價值。無,不是沒有而是處在意識的邊界之外,有,不全是實物也存在無形的狀態(tài)。知道自己不知道是理性思維,可以欣賞事物的奇特和玄妙;關(guān)注自己已知道是感性思維,可以感受事物的意義和作用。有無相生,虛實同在,相互轉(zhuǎn)化,彼此纏繞,萬物的狀態(tài)都是在空虛和實在中變化,在有形和無形中演化,由此構(gòu)成了繽紛世界和多彩社會。
既然萬事萬物都有本質(zhì),本源和本性,也有規(guī)律,定律和法律,更有原理,源泉和原因,加上人類具有智慧,經(jīng)驗和能力,知道,悟道和解到都是可能的,也是需要的,人們一方面應該探索大道,研究原理,懂得道理,用于指導生活,工作和事業(yè),不懂道理的行為和動作,都是愚蠢和盲目的,也是被動和被迫的,類似動物和植物的。人們另一方面應該具有自知之明,所有已知的道理和經(jīng)驗都是局部的,片面的和當時的,都不是恒久的的,普遍的或統(tǒng)一的,切不可迷信和固執(zhí)地任何道理或思想,而是需要實事求是,結(jié)合現(xiàn)實和針對當下,對客觀保持敬畏,對道理保持清醒,對欲望保持克制。凡事從陰陽兩性的角度思考,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分析,做正反兩面的思想準備,萬不可一意孤行,孤注一擲和一如既往,否則難以適應變化了的客觀情況,現(xiàn)實條件和自身境遇,從而陷入教條主義,固步自封和僵化頑固的思維方式,繼而遭遇挫折,損害和失敗。比如:糖是古代人類身體里最重要,最需要和最渴望的營養(yǎng)元素,幾乎是百利無害,皆大歡喜;而如今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糖是最兇惡,最有害和最討厭的飲食輔料,幾乎一無是處,百害無利。其中的原因就是古代和今天的人們的飲食結(jié)構(gòu)和營養(yǎng)水平,已經(jī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和本末倒置的變化了,而人體器官則是千萬年基因進化的產(chǎn)物。
道可道鼓勵人們應該尊重科學,研究原理,探索規(guī)律,不懂道理是動物思維,如同盲人騎瞎馬,都是用親身犯險去認知,用慘痛代價去嘗試,而非用理論指導實踐,也不用思想指引行動。非常道告誡人們需要敬畏自然,注重實際,謙虛謹慎;迷信道理是懶人做法;類似古人讀死書,都是用祖訓老話去判斷,用書本教條去套用,而非用理論結(jié)合實際,也不用主觀適應客觀。實驗是用實操驗證道理;試驗是用嘗試探索道理,前者是科學的理性思維,后者是觀念的感性思維。現(xiàn)代科學的思路是大膽假設,嚴密推理和小心求證,得出真實,有效且合理的理論之后,在實踐中,靈活運用,積極適用和謹慎采用。
道可道非常道的思想鼓勵思想自由,信仰自由和言論自由,允許不同意見,不同策略和不同觀念,因為事物,情形和時代等所有的客觀事物都在變化,認知,理論和觀念也是在廣泛,深入和優(yōu)化的。百花齊放是自然現(xiàn)象,百家爭鳴是文明狀態(tài),可以不理解,允許不同意,但絕對需要知道和包容各種思想和道理的存在。一枝獨秀雖然艷,滿園春色才是美。條條大路通羅馬,種種道理成事業(yè),自然里,物種多樣化是繁榮的標志,社會上,形形色色是進步的表現(xiàn)。愚蠢的認為道不可理論,迂腐的認為理都是常理,他們都違背老子思想,都缺乏覺悟智慧。
本文地址:http://m.soutuw.com/sici/4685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