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登金陵①鳳凰臺②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③花草埋幽徑,晉代④衣冠⑤成古丘⑥。

三山⑦半落⑧青天外,二水⑨中分白鷺洲⑩。
總為浮云能蔽日⑾,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釋】
①金陵:南京舊稱。
②鳳凰臺:故址在今南京市鳳凰山。
③吳宮:三國時吳國建都建業(yè)(即金陵),故稱。
④晉代:東晉亦建都于建康(即金陵)。
⑤衣冠:指豪門貴族。
⑥丘:墳墓。
⑦三山: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長江邊,因三峰并列、南北相連而得名。
⑧半落:形容三山有一半被云遮住。
⑨二水:指秦淮河流經(jīng)南京后,西入長江,被橫截其間的白鷺洲分為兩支。
⑩白鷺洲:古代長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鷺,故名。今已與陸地相連。
⑾浮云能蔽日:比喻讒臣當?shù)?。浮云:陸賈《新語·察征》:“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月也。”
賞析
此詩應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金陵后所作。“安史之亂”之后,大唐國運日衰,繁華不在,這與詩歌中的鳳去樓空的詩意比較吻合。
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點明了鳳去臺空,六朝繁華,一去不返。詩中連用三個“鳳”字,但卻絲毫不顯繁復。而鳳凰自古就被賦予祥瑞的意義,而此時已鳳去樓空,暗喻了唐王朝繁華已逝,盛世難再。詩中的意境與崔顥《登黃鶴樓》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四句就“鳳凰臺”進一步發(fā)揮,東吳、東晉的兩代帝王都已是風流作古,灰飛煙滅。詩人在感慨那些帝王的時候,蔑視的態(tài)度顯而易見,其隱喻之意不解自明。
逝者已矣,而江天不改。五、六句通過對壯美山河的描寫,更增強了人們對歷史的感慨。最后,面向唐都長安現(xiàn)實,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自身報國無門,十分沉痛。
李白極少寫律詩,而這首詩,卻是唐代律詩中膾炙人口的杰作。詩雖屬詠古,然而字里行間隱寓著傷時的感慨。
本文地址:http://m.soutuw.com/sici/529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秦韜玉·貧女》題解與鑒賞
下一篇: 《送友人入蜀》譯文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