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定位:水溝穴在面部,當人中溝的上三分之一與中三分之一交點處。
水溝穴的準確位置圖
水溝穴位于鼻柱下,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一說“在鼻下三分,銜水突起處是穴?!薄侗怡o神應針灸玉龍經(jīng)》。
取穴時常常采用仰靠坐位的姿勢,水溝穴即人中穴,位于上唇上中部,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的交點。指壓時有強烈的壓痛感。
水溝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口輪匝肌。布有眶下神經(jīng)的分支和上唇動、靜脈。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口輪匝肌。
布有面神經(jīng)頰支,眶下神經(jīng)分支;上唇動、靜脈。
在口輪匝肌中;有上唇動、靜脈;布有眶下神經(jīng)支及面神經(jīng)頰支。
水溝穴意義:督脈的冷降水液在此循地部溝渠下行,督脈手足陽明之會。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經(jīng)水。
運行規(guī)律:根據(jù)人體所處的不同體位而分別傳于手足陽明經(jīng)及督脈的兌端穴。
水溝穴功效:分流督脈經(jīng)水,通經(jīng)活絡、水溝穴有蘇厥逆、利腰脊、醒神開竅、清熱熄風作用。
水溝穴的主治病癥為:人事不醒、心腹絞痛、劇烈腰背痛等。人中穴為人體最重要的穴位之一,而且也是一個相當危險的部位,如果采用此穴位來治療疾病的時候,注意力道不要過于強烈。
水溝穴主治中風昏迷,口噤不開,口眼斜,面腫唇動,水氣浮腫,小兒驚風,心腹絞痛;以及休克,暈厥,窒息,癲癇,精神分裂癥,癔病,低血壓,急性腰扭傷等。
水溝穴主要用于頭面、神志及腰脊疾患等:如口眼部諸肌痙攣、面腫唇動、僻、齒痛、鼻塞、鼻衄、休克、癲癇、精神病、癔病、及頸項強痛、急性腰扭傷;并可用于急救。
中風,牙關緊閉,口歪,唇腫,齒痛,鼻塞,鼻鼽,閃挫腰痛,脊膂強痛,昏迷,暈厥,抽搐,消渴,黃疸,遍身水腫,癲癇,虛脫,休克,面神經(jīng)麻痹,口眼肌肉痙攣,癔病,精神分裂癥,暈車,暈船。
水溝穴配百會穴、十宣穴、涌泉穴治昏迷急救。中暑加委中穴、尺澤穴,溺水窒息加會陰穴,癲狂加內關穴,癔病發(fā)作加合谷穴透勞宮穴;
水溝穴配上星穴、風府穴治鼻流清涕;
水溝穴配委中穴(瀉法) 治急性腰扭傷;
水溝穴配三陰交穴、血海穴治月經(jīng)不調、崩漏。
水溝穴配合谷穴、十宣穴治休克、虛脫。
水溝穴配風池穴、風府穴、中脘穴、太沖穴治精神分裂癥。
水溝穴配委中穴治急性腰扭傷。
水溝穴配合谷穴、內庭穴、中極穴、氣海穴,有解暑清熱,醒神開竅的作用,主治中暑不醒人事。
水溝穴配中沖穴,合谷穴,有醒神開竅的作用,主治中風不醒人事。
水溝穴配委中穴,有活血祛瘀,行氣通經(jīng)的作用,主治閃挫腰痛。
一般針尖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掐。
不灸。
水溝為經(jīng)穴名(Shǔigōu GV26)。又稱“人中( rénzhōng )”。出《針灸甲乙經(jīng)》?!吨夂髠浼狈健访酥?。別名鬼宮、鬼市、鬼客廳。屬督脈。水溝是督脈、手陽明大腸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的交會穴。水即水液,溝即溝渠,此穴在人中溝,形似水溝,故名水溝。
別名:人中,鬼客廳,鬼宮,鬼市,鬼排。
水溝。水:指穴內物質為地部經(jīng)水也。溝:水液的渠道也。該穴名意指督脈的冷降水液在此循地部溝渠下行。本穴物質為素髎穴傳來的地部經(jīng)水,在本穴的運行為循督脈下行,本穴的微觀形態(tài)如同地部的小溝渠,以此得名。
人中。人,指本穴位在頭面天地人三部中的人部。中,指本穴位處在頭面前正中線。人中名意指本穴位于鼻唇溝的中部,無它意。
鬼客廳。鬼,與天相對,指穴內物質為地部經(jīng)水??蛷d,接待客人的廳堂也。鬼客廳名意指穴內氣血為來自天部之氣的冷降水液。本穴位處督脈,督脈氣血以陽氣為主,地部經(jīng)水稀少,而本穴氣血則為地部經(jīng)水,地部經(jīng)水如同督脈氣血的賓客一般,故名鬼客廳。鬼宮、鬼市、鬼排名意與鬼客廳同。
督脈手足陽明之會。本穴的地部經(jīng)水不光為督脈的陽氣冷降而成,主要的是手足陽明經(jīng)的冷降水液,故為督脈手足陽明之會。
特異性:水溝穴為督脈、手足陽明之會。
《針灸甲乙經(jīng)》:督脈、手、足陽明之會。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jīng)》:風水面腫,針此一穴,出水盡即頓愈。
《類經(jīng)圖翼》:千金云:此穴為鬼市,治百邪癲狂,此當在第一次下針。凡人中惡,先掐鼻下是也。鬼擊卒死者,須即灸之。
針刺實驗性休克動物的“水溝”,可引起呼吸及時加強,血壓明顯上升,并對各種休克的急救都有顯著效果。
水溝穴針刺有鎮(zhèn)痛、鎮(zhèn)靜、松弛腹肌、抑制內臟牽拉反應等良好效果,故可用于針麻。
癔病性抽搐:水溝穴配內關、陽陵泉、三陰交、太沖,用瀉法,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癔病性木僵:水溝穴配合谷,用0.5寸毫針刺激,刺激強度隨癥狀緩解而逐漸減弱。
呃逆:取水溝穴,從下向上斜刺,2分鐘運針1次。留針10分鐘。
小兒高熱驚厥:配合谷,得氣后用較大幅度提插捻轉,用瀉法。
針刺水溝穴,能提高失血性休克的家兔血氧水平。
針刺水溝穴,能提高休克家兔心肌糖原活躍、心肌的物質代謝,增強心肌的能量供應。
針刺水溝穴,能快速調節(jié)休克家兔的三磷酸激酶,使其活力大大增加,使三磷酸腺苷分解加強,心肌收縮得到能量的供給,有利于阻斷休克的發(fā)生與發(fā)展。
人中穴又稱水溝穴,位于鼻子下面的鼻唇溝正中及上1/3與中1/3的交界處,為中醫(yī)“醒腦開竅”的重要穴位。針刺或用指甲刺激該穴位,可治療中暑、中風、昏迷、暈厥、一氧化碳中毒以及全身麻醉過程中出現(xiàn)的呼吸停止、低血壓、急性腰扭傷疼痛等急性病癥。 一般地說,在急救時,用手指掐最為方便。掐法,即操作者用拇指、食指的指甲,切取被急救者一定的部位或穴位,并用力作持續(xù)按壓或一緊一松的頓挫性按壓。掐法的動作節(jié)律要均勻,頻率快則每秒兩三次,慢則每秒一兩次。另外,如對象不是用于暈厥、昏迷或心跳驟停的病人,在用力時要輕柔緩慢,不能過猛,應由輕漸重,由淺入深。同時,不能使被掐部位產(chǎn)生青紫現(xiàn)象。更不能掐破皮膚。掐后應輕揉局部,以緩解疼痛。臨床上,常同揉法一起運用,組成掐揉復合手法。 節(jié)律性刺激、連續(xù)弱刺激或連續(xù)強刺激人中穴均能引起動脈血壓升高,還會對呼吸活動產(chǎn)生影響。適當?shù)墓?jié)律性刺激最合適,用拇指尖掐,每分鐘20~40次,每次持續(xù)0.5~1秒。為了加強醒腦、醒目、清心等效果,還可配合指掐或針刺承漿穴、睛明穴、四白穴、魚腰穴、合谷穴、涌泉穴等。當然,危重病人應盡快送往醫(yī)院救治,以免耽誤最佳搶救時機。
1 水溝的針刺方法取穴:面部,人中溝的上三分之一與中三分之一交點處,鼻中溝之中點取穴。
進針方向:仰臥位,從下向上斜刺或直刺即可。
進針深度:進針0.2-0.3寸,留針20分鐘;艾炷灸3-5壯,或溫和灸10-15分鐘。
感覺及放射方向:局部有酸,麻,脹,痛感。
2 水溝穴穴位層次解剖1.皮膚:由眶下神經(jīng)分布。眶下神經(jīng)是三叉神經(jīng)第2支(上頜神經(jīng))的絡支,經(jīng)眶下孔穿出至面部,分布于下瞼,鼻背外側及上唇的皮膚。
2.皮下組織:內有上述神經(jīng)和上唇動,靜脈。上唇動脈是面動脈走至近口角處發(fā)出的分支;上唇靜脈是面靜脈的屬支。
3.口輪匝?。何挥诳诹阎車目诖絻?,上至外鼻,下肢頦結節(jié)的上方,為橢圓形的扁肌,受面神經(jīng)的頰支和下頜緣支支配。
3 針刺水溝功能主治水溝為督脈經(jīng)腧穴,有祛風清熱,調和陰陽,蘇厥逆,清神志,醒腦開竅,針灸安神,活絡止痛作用。常用于治療暈厥,昏迷,癲狂,癇證,子癇,臟躁,急驚風,中風口噤,不省人事,口眼?斜,產(chǎn)后血暈,鼻衄不得息,不知香臭,心腹脹滿,絞痛,氣沖心胸,水腫,黃疸,熱頭痛,崩漏,丹毒諸癥。
4 水溝常用配伍療法1.配巨闕,尺澤,大陵,豐隆,太沖,針刺瀉法,泄熱化痰,清心開竅,治療痰熱壅盛,內閉心包之昏迷,厥證。
2.配中沖,合谷,豐隆,太沖,涌泉,針刺瀉法,中沖點刺出血,清熱啟閉,開竅醒志,治療中暑昏迷。
3.配曲澤,曲池,神門,委中,內庭,針刺瀉法,曲澤點刺出血,解暑清熱,醒神開竅,治療中暑昏迷。
4.配顱息,神門,豐隆,太沖,針刺瀉法,清心開竅,鎮(zhèn)肝熄風,治療痰熱擾心之驚風。
5.配曲池,勞宮,神門,合谷,委中,太沖,針刺瀉法,清心平肝,熄風開竅,治療熱入營血之痙證。
6.配大椎,神門,后溪,豐隆,太沖,針刺瀉法,熄風豁痰,開竅醒腦,治療風痰擾神之癲癇。
7.配上脘,大陵,豐隆,內庭,行間,針刺瀉法,清火滌痰,開竅醒腦,治療肝火挾痰,上擾心神之狂證。
8.配素髎,神闕,關元,足三里,涌泉,針刺補瀉兼施,重灸神闕,關元,益氣固脫,蘇厥醒神,治療元氣虛脫之暈厥。
9.配風池,曲池,外關,列缺,針刺瀉法,祛風散邪,宣肺行水,治療風水面腫。
10.配風池,四白,下關,頰車,地倉,合谷,針刺平補平瀉法,祛風散邪,舒筋通絡,治療風邪入絡之口眼?斜,牙關緊閉等。
11.配印堂,風池,迎香,合谷,針刺瀉法,疏風散熱,通利鼻竅,治療風熱鼻塞,鼻衄等。
12.配風府,大椎,后溪,夾脊,針刺平補平瀉法,通絡止痛,治療經(jīng)脈痹阻之脊背強直。
13.配腎俞,大腸俞,委中,針刺瀉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治療閃挫腰痛。
本文地址:http://m.soutuw.com/ddjy_131/593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道家功法:甩手功
下一篇: 秦漢時期:祖天師張道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