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知識
第一節(jié):概述
一、中國五大宗教:佛、道、伊、天、基
二、漢族宗教信仰特點:兼容并蓄(道教+外來宗教);外來宗教需漢化、地方化才能存發(fā)
三、少數民族宗教信仰狀況:(優(yōu)先記憶內容少的)
|
信仰伊斯蘭教 |
信仰藏傳佛教 |
信仰大乘佛教 |
信上座部佛教 |
信仰東正教 |
|
多為西北地區(qū)的少數民族(共10個) |
藏青蒙川甘地區(qū)的藏、蒙古、裕固族 |
白布裝(壯)鰻(滿)魚(彝); 墻(羌)侗納草(朝鮮)蛇(畬) |
傣、佤、阿昌、德昂、布朗族 |
俄羅斯族、 鄂溫克族 |
第二節(jié):五大宗教
一、各種宗教的創(chuàng)立
|
|
創(chuàng)始人 |
時間 |
地點 |
緣由 |
備注 |
|
佛教 |
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 |
公元前6世紀 |
古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尼泊爾) |
王子厭世、 苦行靜思、 大徹大悟 |
佛祖四大圣跡 |
|
道教 |
張(道)陵 |
公元1世紀(東漢末年) |
中國四川大邑縣 |
交五斗米入教 |
奉老子為教主(非老子所創(chuàng) |
|
伊斯蘭教 |
穆罕默德 |
公元7世紀初 |
阿拉伯半島 |
建政教合一國家 |
|
|
基督教 和 天主教 |
耶穌 |
公元1世紀 |
巴勒斯坦 |
多神術,得罪權貴,被釘死后復活升天 |
“基利斯督”的簡稱,是對耶穌的專稱 |
1】 佛祖四大圣跡:出生地-毗尼花園;成道地-菩提迦野;初轉法輪地-鹿野苑;涅槃地-拘尸那迦
2】 伊斯蘭教的一些名詞:
伊斯蘭:“順服”,順服唯一的安拉;
穆斯林:“順服者”,順服安拉意志的人(伊斯蘭教教徒的名稱)
3】 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并稱世界三大宗教
4】 西方人忌諱數字13(最后的晚餐13人),視星期五(受難日)和13日為兇日的原因P166
二、各種宗教的發(fā)展與傳播
(一)佛教的發(fā)展(誕生在印度,發(fā)展在中國)
|
時間 |
主要內容 |
||
|
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12世紀(共1800年) |
初600年 |
原始佛教 前200年 |
創(chuàng)教與傳教階段 |
|
部派佛教 后400年 |
分裂為傳統(tǒng)的上座部佛教和大眾部佛教 |
||
|
中600年 |
大乘佛教為主 |
大乘認為十方有佛;修行果位分羅漢、菩薩和佛 3級,最終目的成佛;弘揚菩薩和“菩薩行” |
|
|
小乘認為世上僅有1佛;修行最高果位為羅漢; 教義重自我解脫 |
|||
|
后600年 |
密乘佛教為主 |
密宗:受法身佛大日如來深奧秘密教旨傳授,為真實言教 |
|
|
顯教:受應身佛釋迦牟尼所說種種經典傳授 |
|||
|
12世紀末到13世紀 |
伊斯蘭教入侵,佛教被逐出印度國境 |
||
1】“菩薩行”:指自我解脫于救苦救難,普度眾生的踐行之中
2】密宗(教)的特征:高度組織化的咒術;儀軌、世俗信仰
(二)佛教的傳播(誕生在印度,發(fā)展在中國)
|
|
|
|
傳播方向及主要內容 |
|
在世 界的 傳播 |
北傳佛教 (漢語系佛教) |
大乘佛教為主,含密教 |
印度→中國→朝、日、越 |
|
南傳佛教 (巴利語系佛教) |
小乘佛教為主, |
印度→斯里蘭卡→東南亞→中國云南傣族等少數民族地區(qū) |
|
|
藏傳佛教 (藏語系佛教) |
密教與藏區(qū)苯教相結合 |
中國的藏、蒙、裕固、納西的民族地區(qū)→周邊國家→歐美 |
|
|
在中 國的 傳播 |
漢族地區(qū)佛教 |
兩漢到南北朝的譯傳階段 |
|
|
隋唐的創(chuàng)造和鼎盛時期 |
形成八大宗派,但佛儒對峙 |
||
|
宋元明清的融合階段 (重點內容,詳見P140) |
與儒道結合,形成“三教合一” 與中國文化藝術及民俗風情相結合 主要流行禪宗和凈土宗 |
||
|
云南上座部佛教 |
西雙版納的小乘佛教受泰國影響大 |
崇拜佛牙、佛塔、菩提樹的釋迦牟尼, 特別重視禪定和早期佛教戒律 傣族男子一次當和尚,3-7年還俗 |
|
|
德宏地區(qū)的小乘佛教受緬甸影響大 |
|||
|
藏傳佛教 |
大小兼容、大乘為主;顯密共修、先顯后密; 藏傳佛教的4個特色;一大制度;兩大活佛;四大教派(西藏五大教派)(重點內容,詳見P141-142) |
||
(三)道教的發(fā)展
1】早期道教:張陵創(chuàng)五斗米教,張魯奉老子為教主,張角創(chuàng)太平道。
2】全真道:金初王重陽創(chuàng)立;以道經、佛經和儒靜為主要經典主張三教合一;修行上重煉丹,不尚符箓,不事黃白之術,修身養(yǎng)性為正道;住宮觀,不蓄妻室,有嚴格的清規(guī)戒律
3】正一道:元代張與材創(chuàng)立;以行符箓為主要特征(畫符念咒、驅鬼降妖、祈福祛災);奉持《正一經》;道士可不出家,不住觀。流行于江南和臺灣省。
(四)伊斯蘭教的發(fā)展與傳播
1】多分布于西亞、南亞、中亞、東南亞、北非;伊朗的國教
2】在中國的傳播⑴路上絲路傳播:阿拉伯-伊朗-新疆-河西走廊(甘肅)-中原
⑵海上絲路傳播:阿拉伯-印度-馬六甲海峽-廣州、泉州
3】派別:
|
遜尼派 |
人數多 |
中國穆斯林多屬此派 |
|
什葉派 |
人數少 |
兩伊巴基印度也門,中國的塔吉克族 |
(四)基督教的發(fā)展與傳播
1】11世紀,基督教因奪權分為西部的天主教(公教或加特立教)和東部的正教(東正教)
2】16世紀,天主教因改革分為天主教和新教(反對教皇絕對權威,中國稱為耶穌教或基督教)
3】基督教四傳中國
|
一傳 |
唐朝從中亞傳入 |
稱“景教”,獲發(fā)展 |
845年因“胡教”滅 |
|
二傳 |
元朝從羅馬傳入 |
影響蒙古族文化,稱“也里可溫” |
隨元滅二消失 |
|
三傳 |
明清之際傳入 |
向中國文化“趨同”求生存與發(fā)展 |
因教內“中國禮儀之爭”,羅馬教皇干預,康熙禁教 |
|
四傳 |
鴉片戰(zhàn)爭后傳入 |
不平等條約下強行傳教并成功 |
新中國走獨立健康路 |
三、各種宗教的教義
|
|
教義 |
備注 |
||
|
佛教 |
四諦 苦- 本質 集- 原因 滅- 歸宿 道- 解脫 |
苦諦 |
人生有苦(生老病死等)惱(108種) |
世俗化的佛教用簡單的方法求解脫“諸惡無我”“諸行無?!薄澳鶚劶澎o”被稱為“三法印”(佛法之特征)。中國佛教界的宗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
|
集諦 |
五陰聚合說;十二因緣說;業(yè)報輪回說 |
|||
|
滅諦 |
最高境界-涅槃。根本特點是熄滅一切煩惱 |
|||
|
道諦 |
通向涅槃之路,從“身、口、意”規(guī)范,歸納為“戒(紀律)定(禪定-一種修持方法)慧(一種心理狀態(tài))”三學 |
|||
|
道教 |
1、宣揚“道”是萬物之母(宇宙萬物最核心的東西) |
|
||
|
2、追求長生不老,肉身成仙。⑴內養(yǎng):(道教氣功:存神、行氣、內丹);⑵外養(yǎng):分外丹和服食(金丹);⑶房中術 |
||||
|
伊斯蘭教 |
1、六大信仰:信安拉(真主)、信使者(穆罕默德)、信天使、信經典(《古蘭經》)、信前定、信后世 |
六信為理論思想; 五功、善行為實踐行為 |
||
|
2、五功:念功(中國稱“清真言”)、禮功(一日五拜,中國朝西)、齋功(9月晝間禁食,禁房事)課功(年納稅2.5%)、朝功(一生至少一次朝拜);3、善行:道德規(guī)范 |
||||
|
基督教 |
1、上帝創(chuàng)世說;2、原罪救贖說;3、天堂地獄說 |
|||
四、各種宗教的經典、標記和節(jié)日
|
|
經典 |
標記(志) |
節(jié)日 |
|
佛教 |
三藏經(經律論藏);藏傳佛教稱《甘珠爾》和《丹珠兒》 |
法輪或(吉祥萬德的符號) |
無統(tǒng)一節(jié)日 |
|
道教 |
《道藏》 |
八卦太極 |
無統(tǒng)一節(jié)日 |
|
伊斯蘭 |
《古蘭經》和《圣訓》 |
新月 |
開齋、宰牲、圣紀 |
|
基督教 |
《圣經》(舊約+新約) |
十字架 |
復活節(jié)、圣誕節(jié) |
五、各種宗教的供奉對象、主要稱謂、常用禮儀和常見法事
|
|
供奉對象 |
主要稱謂 |
常用禮儀和常見法事 |
|
|
佛教 |
佛、菩薩、羅漢(含濟公)、護法天神(四大天王、韋馱、二王尊-“哼哈二將”)(詳見課本) |
較復雜,見課本P152理解記憶 |
⑴水陸法會:費用高 ⑵眾姓道場:費用底 ⑶增福延壽:活人 ⑷焰口施食 ⑸懺法:改惡從善 |
|
|
⑴男教徒:道士、道人、羽人、羽客、羽衣、黃冠、天師、煉師 ⑵女教徒:道姑、女冠 ⑶負責人:監(jiān)院、住持、當家的 ⑷外人對他們統(tǒng)稱道長 |
|
|||
|
道教 |
尊神:三清、四御、三官; 神仙:真武、文昌、魁星、八仙、媽祖 護法神將:關帝君、王靈官、 |
齋醮:⑴持誦(念經);⑵懺法(拜懺的方法與儀式)。配有燈燭和音樂吹打 |
|
|
|
伊斯蘭 |
安拉(不設偶像) |
⑴伊瑪目:即教長。稱呼領袖或清真寺教長;⑵阿訇:主持清真寺的教務者;⑶毛拉:尊稱伊斯蘭學者 |
大凈;小凈;飲食忌諱;婦女服飾;敬茶端飯握手用右手 |
|
|
基督教 |
上帝或神 |
天主教最高首領稱教皇或教宗,最高級主教稱樞機主教(俗稱紅衣主教) 新教教區(qū)負責人為主教 東正教最高首領為牧首 修士、修女的稱呼三教相同 |
|
|
六、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的建筑。(見課本)
七、福建的宗教(見課本)
本文地址:http://m.soutuw.com/ddjy_72/63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中國宗教基礎知識簡介
下一篇: 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