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歷史心發(fā)現(xiàn) 歷史心發(fā)現(xiàn)
網(wǎng)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簽約賬號【歷史心發(fā)現(xiàn)】
象.png)
原創(chuàng)內(nèi)容 未經(jīng)賬號授權(quán) 禁止隨意轉(zhuǎn)載
前2世紀,在兩次布匿戰(zhàn)爭的推波助瀾之下,羅馬共和國越戰(zhàn)越強,“被迫擴張”,其和希臘東方最早的大規(guī)模軍事“交流”始于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應塔林頓等南意大利希臘城邦求助,跨海作戰(zhàn),羅馬面對當時縱橫歐亞所向無敵的希臘化軍隊,在戰(zhàn)場上苦苦支撐,屢屢吃癟。
但第二次布匿戰(zhàn)爭中后期,形勢完全逆轉(zhuǎn),羅馬先是出手懲治了無法無天的伊利里亞海盜,隨后海陸并進,嚴懲了幕后黑手伊利里亞女王提烏塔,順便收了希臘西部沿海阿波羅尼亞等小城邦。此外,由于漢尼拔和馬其頓腓力結(jié)盟,后者派出艦隊想要乘人之危,但意圖卻被羅馬海軍輕松粉碎。第二次布匿戰(zhàn)爭結(jié)束后,羅馬終于騰出手來。要知道羅馬人素來睚眥必報,腓力的過往行為絕不可能不被懲戒。于是馬其頓戰(zhàn)爭爆發(fā),從此羅馬正式武裝介入希臘局勢,正是在此時,出現(xiàn)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現(xiàn)象。
羅馬軍隊在狗頭山痛擊腓力的馬其頓軍,隨后宣布希臘自由,之后軍隊撤出希臘。
隨后,縱橫亞洲的塞琉古安條克三世率軍跨過海峽進入希臘,羅馬隨即介入,在溫泉關(guān)把安三打的丟盔棄甲。
此時塞琉古帝國實力尚在,安三集結(jié)7萬希臘化精銳在小亞的馬格尼西亞卷土重來,卻被人數(shù)僅為自己一半的羅馬軍隊打的幾乎全軍覆沒,成為軍事史上一個永恒之謎。要知道,安三手下的塞琉古大軍,要什么有什么,是裝備精良的百戰(zhàn)之軍,代表了希臘化軍隊的最高水準,也是同期世界軍隊中不可置疑的翹楚。這樣的結(jié)果簡直令人無法接受。
隨后是第三次馬其頓戰(zhàn)爭,羅馬再一次毫無懸念的在皮德納擊敗了年輕有為的帕爾修斯。此時的羅馬不再裝x,全面控制希臘,粉碎亞該亞和埃托利亞的起義,夷平科林斯。希臘自由?見鬼去吧。
隨后是米特拉達梯戰(zhàn)爭,米六在沒碰到羅馬人之前,可謂所向無敵,什么亞美尼亞、小亞希臘城邦、斯基泰人、羅克索拉尼人統(tǒng)統(tǒng)不在話下。他殺得興起,將小亞細亞的羅馬人殺光,入侵希臘。蘇拉一來,不到三年,被揍的媽都不認識。之后始終被羅馬穩(wěn)穩(wěn)壓制,龐培一來,徹底嗝屁。
想必大家都注意到了一個規(guī)律,就是羅馬人在東征最初的100年內(nèi)在希臘和小亞幾乎戰(zhàn)無不勝,這只是老生常談,繼續(xù)看:
羅馬內(nèi)戰(zhàn),龐培放棄羅馬,跑到東方組織力量抵抗凱撒,一開始全面占優(yōu),海陸兩面幾乎戰(zhàn)略包圍了凱撒,沒想到凱撒硬是從希臘北部色薩利打開了一條通道,隨后在法薩盧斯以劣勢兵力擊潰龐培。
還是內(nèi)戰(zhàn),安東尼和屋大維聯(lián)軍,在希臘腓立比徹底擊潰由布魯圖斯和卡西烏斯率領(lǐng)的最后的共和派軍隊。
繼續(xù)內(nèi)戰(zhàn),安東尼坐擁整個羅馬東方的富庶和強盛,麾下10余萬強兵,在亞克興角被屋大維擊敗。
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沒有?無論是羅馬擴張還是羅馬內(nèi)戰(zhàn),從意大利向西到希臘或小亞的軍隊,都無一例外的擊敗了坐守東方的軍隊,無論他是希臘軍隊,蠻族軍隊,還是羅馬自己的軍隊。一次兩次還是巧合,這么多次的連續(xù)擊敗,就絕不是巧合能夠解釋的。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可能性:
第一、從羅馬向東行軍的,往往是更有野心更有精力的一方;凱撒敢于以極劣勢兵力主動跨海尋求決戰(zhàn),龐培坐擁強兵卻畏首畏尾,氣勢上就輸了一籌,安東尼跟著情人逃跑就更不用說了;
第二、在希臘和東方招募的軍隊,盡管也是“羅馬軍隊”,但作戰(zhàn)能力始終不及西面的百戰(zhàn)老兵;
第三、東方君主專制色彩濃厚,其軍隊成敗往往系于君主的一念之間,不像羅馬能以強硬的紀律和一線軍官出色的臨場能力兜住下限;
第四、羅馬整體戰(zhàn)略制定上對東方國家的優(yōu)勢,特別是羅馬堅韌不拔的國家性格,從善如流迎頭趕上的學習能力,以及一以貫之的絕不退縮;
第五、羅馬軍事藝術(shù)的發(fā)展超過了東方,馬格尼西亞安三仍帶頭沖鋒,對戰(zhàn)場局勢毫無了解,羅馬主帥早就開始坐鎮(zhèn)指揮中心,并加強了對預備隊的應用。
當然,這些理由不全面,也不一定對,對于共和國晚期,西面的軍隊總是戰(zhàn)勝東面軍隊的原因,歡迎大家在留言區(qū)各抒己見,不吝賜教。
原標題:《羅馬向東拓展時期一個耐人尋味的現(xiàn)象。。?!?/p>
閱讀原文
喜馬拉雅山上。。。呵呵,開玩笑。你要不怕消費就去迪拜,那里是全世界最奢華的消費場所,同樣,景色也十分美麗。還有馬爾地夫,世界旅游圣地,景色十分美麗,海水可以一望到底。當然還有來我們新疆,體驗茫茫沙漠的酷暑、羅布泊的死亡之地、喀納斯水怪的神秘、世界第二大恐龍溝的巨集大。
在漫長的征服外部世界與自身、創(chuàng)造文明社會的歷史進程中,人類遭遇到各種各樣匪夷所思的神秘現(xiàn)象:行蹤詭秘的幽靈島、千年不腐的馬王堆女尸、神秘莫測的百慕大三角區(qū)、神出鬼沒的尼斯湖水怪、真真假假的UFO影像……每一個聽起來近乎天方夜譚的神秘現(xiàn)象背后都蘊含著人類發(fā)展的種種契機.而人類天生具有探索征服新奇、不可知事物的強烈欲望,在這種欲望的驅(qū)使下,通過對神秘現(xiàn)象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人類一步步從未知到已知,從混沌走向文明;人類智慧因此得到提升,人類潛能亦由此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與開發(fā).
《人類神秘現(xiàn)象》一書正是為滿足廣大讀者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而誕生的.它是一本融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的科普讀物,編者認真擇取各個領(lǐng)域中最有研究價值、最富探索意義和最被廣泛關(guān)注的神秘現(xiàn)象,分別從自然、建筑、生命、科學、星外、文化、藝術(shù)、宗教等八個方面予以重點介紹,多角度、全方位地詮釋迷離奇妙的神秘事件,客觀、科學地分析其成因、特點,力爭給讀者提供最權(quán)威、最豐富、最全面的信息.
為了滿足讀者更高層次的閱讀需要,編者精心挑選了近500幅彌足珍貴的彩色圖片,其中包括實物圖片、自然風光、建筑景觀、出土文物、攝影照片等.或刻畫環(huán)境,或模擬經(jīng)過,或揭示內(nèi)涵,或提供佐證,使讀者猶如身臨其境,獲得最直觀、最具震撼力的視覺沖擊.這種圖片、文字互濟互補、相輔相成的解讀方式,彌補了單純文字說明過于抽象的缺憾,使知識的傳輸更加直接、快捷,也更符合現(xiàn)代讀者的審美觀點.
我們希望通過準確生動的文字、簡明的體例、新穎的版式和精美的圖片的有機結(jié)合,為讀者營造一個輕松的閱讀氛圍,展示更為廣闊的認知視野,帶您進入一個精彩、神秘的世界,成為您探索未知世界的階梯.
神秘莫測的間歇泉
在中國西藏雅魯藏布江上游的搭各加地有一種神奇的泉水—間歇泉.間歇泉的泉水涓涓流淌,在一系列短促的停歇和噴發(fā)之后,隨著一陣震人心魄的巨大響聲,高溫水汽突然沖出泉口,即刻擴展成直徑2米以上、高達20米左右的水柱,柱頂?shù)恼羝麍F繼續(xù)翻滾騰躍,直沖藍天.它的噴發(fā)周期是噴了幾分鐘、幾十分鐘之后就自動停止,隔一段時間才再次噴發(fā).間歇泉即是因它噴噴停停、停停噴噴而得名.
除了中國的間歇泉外,在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附近,還有一眼舉世聞名的間歇泉—“蓋策”泉.這個泉在間歇時是一個直徑20米、被熱水灌得滿滿的圓池,熱水緩緩流出.不久,池口清水翻滾暴怒,池下傳出類似開鍋時的呼嚕聲,隨之有一條水柱沖天而起,在蔚藍色的天幕上飄灑著滾熱的細雨,這條水柱最高竟可達70米!
科學家經(jīng)過考察指出,適宜的地質(zhì)構(gòu)造和充足的地下水源是形成間歇泉最根本的因素,此外,還要有一些特殊的條件:首先,間歇泉必須具有能源,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地區(qū)的熾熱的巖漿活動是間歇泉的能源,因而它只能位于地表稍淺的地區(qū).其次,要形成間歇性的噴發(fā),它還要有一套復雜的供水系統(tǒng)來連接一條深泉水通道.在通道最下部,地下水被熾熱的巖漿烤熱,但在通道上部,泉水在高壓水柱的壓力下又不能自由翻滾沸騰.同時,由于通道狹窄,泉水也不能進行隨意的上下對流.這樣,通道下面的水在不斷地加熱中積蓄能量,當水道上部水壓的壓力小于水柱底部的蒸汽壓力時,通道中的水被地下高壓、高溫的熱氣和熱水頂出地表,造成強大的噴發(fā).噴發(fā)后,壓力減低,水溫下降,噴發(fā)因而暫停,為下一次新的噴發(fā)積蓄能量.
科學家雖已揭開了間歇泉的神秘面紗,但人們?nèi)詾樗蹅ザ妍惖膰姲l(fā)景觀所傾倒.
神奇的尼亞加拉瀑布
您看過雜技表演藝術(shù)家布朗亭在尼亞加拉瀑布的奔騰激流上方160英尺高處架起長達1000英尺的鋼索,成功地空著雙手走了過去嗎?您看過他蒙上雙眼、頭套口袋,也同樣成功地走過這1000英尺的鋼索嗎?您看過同樣的一個人踩著獨輪小車過去,踩著高蹺過去,背上背著人過去,坐在鋼索上烹調(diào)了一個煎蛋餅還將它吃了嗎?是什么使勇敢而偉大的布朗亭有如此的力量呢?那就是尼亞加拉瀑布,是它給予了布朗亭偉大而神奇的力量.
尼亞加拉瀑布可算得上是世界上最為神奇的地方之一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探視尼亞加拉瀑布的傳說之謎吧.
構(gòu)成了部分加拿大與美國的邊境線,將紐約州與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分開的尼亞加拉河從伊利湖向北流向安大略湖,全長將近30英里.它位于北面,面積為25萬平方英里,并成為這些湖的通暢出口.它的最大水流量達到每秒25萬立方英尺,十分令人敬畏.這條河被草莓島和格蘭德島劈開分成3段,頭5英里只有一條河道.向東的美國河道有15英里~16英里長;向西的加拿大河道則較短,只有2英里~3英里長.在格蘭德島后兩個河道又合并到一起,再流過3英里就到了舉世聞名的尼亞加拉瀑布.
這條大河最終可到達安大略湖,先后途經(jīng)7英里的峽谷、一片開闊的湖區(qū)平原和7英里~8英里的陸地.尼亞加拉瀑布本身也被哥特島分成兩個部分.馬蹄形瀑布高度接近160英尺,頂部寬度將近3300英尺.比加拿大部分的還要高上大約10英尺,但是寬度只有990英尺的瀑布則位于美國一側(cè).
它的形成在于不尋常的地質(zhì)構(gòu)造.在尼亞加拉峽谷中巖石層是接近水平的,每英里僅下降19英尺~22英尺.巖石的頂層由堅硬的大理石構(gòu)成,下面則是易被水力侵蝕的松軟的地質(zhì)層.激流能夠從瀑布頂部的懸崖邊緣筆直地飛瀉而下,正是由松軟地層上的那層堅硬的大理石地質(zhì)層所起的作用.更新世時期,巨大的大陸冰川后撤,大理石層暴露出來,被從伊里湖流來的洪流淹沒,形成了如今的尼亞加拉大瀑布.通過推算冰川后撤的速度,瀑布至少在7000年前就形成了,最早則有可能是在2.5萬年前形成的.
令人望而卻步的昆侖山“地獄之門”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在牧人眼中,草肥水足的地方是他們放牧的天堂.但是在昆侖山生活的牧羊人卻寧愿因沒有肥草吃使牛羊餓死在戈壁灘上,也不敢進入昆侖山那個牧草繁茂的古老而沉寂的深谷.
這個谷地即是死亡谷,號稱昆侖山的“地獄之門”.谷里四處布滿了狼的皮毛、熊的骨骸、獵人的鋼槍及荒丘孤墳,向世人渲染著一種陰森嚇人的死亡氣息.下面是一個真實的、由新疆地礦局某地質(zhì)隊親眼所見的故事:
1983年有一群青海省阿拉爾牧場的馬因貪吃谷中的肥草而誤入死亡谷.一位牧民冒險進入谷地尋馬.幾天過去后,人沒有出現(xiàn),而馬群卻出現(xiàn)了.后來他的尸體在一座小山上被發(fā)現(xiàn).衣服破碎,光著雙腳,怒目圓睜,嘴巴張大,獵槍還握在手中,一副死不瞑目的樣子.讓人不解的是,他的身上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的傷痕或被襲擊的痕跡.
這起慘禍發(fā)生不久后,在附近工作的地質(zhì)隊也遭到了死亡谷的襲擊.那是1983年7月,外面正是酷熱難當?shù)臅r候,死亡谷附近卻突然下起了暴風雪.一聲雷吼伴隨著暴風雪突如其來,炊事員當場暈倒過去.根據(jù)炊事員回憶,他當時一聽到雷響,頓時感到全身麻木,兩眼發(fā)黑,接著就喪失了意識.第二天隊員們出外工作時,驚詫地發(fā)現(xiàn)原來的黃土已變成黑土,如同灰燼,動植物已全部被“擊斃”.
地質(zhì)隊迅速組織起來考察谷地.考察后發(fā)現(xiàn)該地區(qū)的磁異常極為明顯,而且分布范圍很廣,越深入谷地,磁異常值越高.在電磁效應作用下,云層中的電荷和谷地的磁場作用,導致電荷放電,使這里成為多雷區(qū),而雷往往以奔跑的動物作為襲擊的對象.這種推測是對連續(xù)發(fā)生的幾個事件的最好解釋.
有行星軌道數(shù)據(jù)的美洲“黃泉大道”
在美洲的著名古城特奧蒂瓦坎,有一條被稱為“黃泉大道”的縱貫南北的寬闊大道.在公元10世紀時,最早來到這里的阿茲臺克人,沿著這條大道來到這座古城時,發(fā)現(xiàn)全城沒有一個人,他們認為大道兩旁的建筑都是眾神的墳墓,所以就給它起了這個奇怪的名字.
1974年,一位名叫休·哈列斯頓的人在墨西哥召開的國際美洲人大會上聲稱,他在特奧蒂瓦坎找到一個適合它所有街道和建筑的測量單位.通過運用電子計算機計算,這個單位長度為1.059米.例如特奧蒂瓦坎的羽蛇廟、月亮金字塔和太陽金字塔的高度分別是21、42、63個“單位”,其比例為1∶2∶3.
哈列斯頓測量“黃泉大道”兩邊的神廟和金字塔遺址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讓人驚訝的情況:“黃泉大道”上那些遺址的距離,恰好表示著太陽系行星的軌道數(shù)據(jù).在“城堡”周圍的神廟廢墟里,地球和太陽的距離為96個“單位”,金星為72,水星為36,火星為144.“城堡”后面有一條運河,它離“城堡”的中軸線為288個“單位”,剛好是木星和火星之間小行星帶的距離.離中軸線520個“單位”處是一座無名神廟的廢墟,這相當于從木星到太陽的距離.再過945個“單位”,又是一座神廟遺址,這是太陽到土星的距離.再走1845個“單位”,就到了月亮金字塔的中心,這剛好是天王星的軌道數(shù)據(jù).假如再把“黃泉大道”的直線延長,就到了塞羅戈多山上的兩處遺址.其距離分別為2880個和3780個“單位”,剛好是冥王星和海王星軌道的距離.
“黃泉大道”很明顯是根據(jù)太陽系模型建造的,特奧蒂瓦坎的設(shè)計者們肯定早已了解整個太陽系的行星運行的情況,并了解了太陽和各個行星之間的軌道數(shù)據(jù).但是,人類在1781年才發(fā)現(xiàn)天王星,1845年才發(fā)現(xiàn)海王星,1930年才發(fā)現(xiàn)冥王星.那么在混沌初開的史前時代,又是哪一只看不見的手,給建筑特奧蒂瓦坎的人們指點出了這一切呢?
能“報時”的澳大利亞怪石
巖石能報時?聽起來近乎天方夜譚,但在澳大利亞中部阿利斯西南的茫茫沙漠中,確實有一塊能“報時”的奇石.屹立在沙漠中的這塊怪石高達348米,周長約8000米,僅其露在地面上的部分就可能有幾億噸重.
這塊怪石通過每天很有規(guī)律地改變顏色來告訴人們時間的流逝:早晨,旭日東升,陽光普照的時候,它為棕色;中午,烈日當空的時候,它為灰藍色;傍晚,夕陽西沉的時候,它為紅色.它是當?shù)鼐用竦摹皹藴蕰r鐘”,當?shù)鼐用窀鶕?jù)它一日三次的顏色變化來安排農(nóng)事以及日常生活.
怪石除了隨太陽光強度不同而改變顏色外,還會隨著太陽光照射角度的變化而變幻形象:時而像一條巨大的、悠然漫游于大海之中的鯊魚的背鰭;時而像一艘半浮在海面上烏黑發(fā)亮的潛艇;時而像一位穿著青衣、斜臥在潔白軟床上的巨人……
怪石為何具有“報時”的功能?
為了解釋怪石“報時”的現(xiàn)象,許多考古學家和地質(zhì)學家對怪石所處的氣候條件、地理環(huán)境進行了詳細考察,并對怪石的結(jié)構(gòu)成分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一些科學家試圖這樣解釋怪石產(chǎn)生的“怪現(xiàn)象”:怪石之所以會變色是由于怪石處在平坦的沙漠,天空終日無云,空氣稀薄,而怪石的表面比較光滑,在這種情況下,怪石表面有鏡子的作用,能較強反射太陽光,因而從清晨到傍晚天空中顏色的變化能相應地在怪石上得到呈現(xiàn).
怪石變幻其形象則是由于太陽光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活動而產(chǎn)生反射、折射的數(shù)量及角度的不同,這種變化反映到人眼,即成為怪石幻形.
科學家對怪石“報時”的說法雖不能完全解釋怪石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但也為世人稍微解開了一絲謎團.
蒙著神秘面紗的中國神農(nóng)架
神農(nóng)架位于中國長江與漢水間的川鄂交界地帶,有“華中屋脊”之稱,面積3250平方公里,林地占85%以上.平均海拔1700米,最高處達3105米,有多種氣候類型.
提起神農(nóng)架,人們不能不想到“野人”.從古至今,大量的關(guān)于野人的記載和野人的傳說讓人難辨真?zhèn)?1977~1980年,有關(guān)部門組織了兩次大規(guī)模的野考,搜集到大量關(guān)于野人存在的證據(jù),如野人毛發(fā)、腳印、糞便等,還發(fā)現(xiàn)野人住過的竹窩.考察結(jié)果似乎向人們昭示:神農(nóng)架的確存在一種不為人們所知的奇異動物.
其實,神農(nóng)架不僅僅是野人令人稱奇,還有更多的神秘現(xiàn)象.
在一個叫陰峪河的地方,棲息著大量的白色動物.這里終年少有陽光透射,適宜白金絲猴、白熊、白麂、白蛇等動物棲息,此外還有白烏鴉、白貓頭鷹、白龜?shù)鹊?據(jù)說,那里的白蛇通體潔白無瑕,盤踞時猶如一尊玉雕,挺立時就像一根銀棍,貼地而行,速度奇快.世界原來只在北極地區(qū)才發(fā)現(xiàn)有白色動物,這么多動物在神農(nóng)架變白,成了科學上的待解之謎,因為這絕不僅僅是氣候因素能決定的.
1986年,當?shù)剞r(nóng)民在深水潭中發(fā)現(xiàn)了3只巨型水怪,它們?nèi)沓驶野咨?頭部與大蟾蜍相似,兩只圓眼比飯碗還大,嘴巴張開時有1米多長,兩前肢生有五趾.浮出水面時嘴里噴出的水柱高達數(shù)丈.
不僅如此,與水怪傳聞相呼應的還有關(guān)于棺材獸、獨角獸、驢頭狼的傳聞.據(jù)說,最早發(fā)現(xiàn)棺材獸的地點是神農(nóng)架東南坡,這是一種長方形怪獸,長著很大的頭、脖子短粗,全身為麻灰色毛,跑起來的慣力可以撞斷樹枝.獨角獸體態(tài)像大型蘇門羚羊,后腿略長,頭像馬,前額正中生著一只牛角一樣的黑色彎角,約40厘米長,從前額彎處呈半圓弧彎向后腦.驢頭狼好像是一頭大灰狼被截去狼頭換上了驢頭,是個體型遠大于狼的灰毛家伙.
除了奇怪的動物耐人尋味外,神農(nóng)架還有許多地質(zhì)奇觀更是蔚為壯觀.在紅花鄉(xiāng)境內(nèi)有一條潮水河,讓人迷惑不解的是河水一日早、中、晚各漲潮一次,更神奇的是潮水的顏色會因季節(jié)而有所不同,梅雨之季水色碧清,干旱之季水色混濁.
宋洛鄉(xiāng)有一處冰洞,洞內(nèi)溫度與洞外氣候大相徑庭.當洞外自然溫度高于28℃時,洞內(nèi)就開始結(jié)冰,山縫里的水沿洞壁滲出,形成十余米長的冰簾,晶瑩剔透,美不勝收,滴在洞底的水則結(jié)成頂端如蘑茹狀的冰柱,而且為空心.洞外天氣轉(zhuǎn)冷時,洞內(nèi)的冰就開始融化,到了冬季,洞內(nèi)溫度反而高于洞外.
與宋洛冰洞相應成為另一奇洞的是木魚鎮(zhèn)的冷熱洞,洞中時而冷風習習,時而熱浪滾滾,目前還沒有一個最合理的說法來解釋這一冷熱忽變的現(xiàn)象.還有官封鄉(xiāng)的魚洞,洞里水色伴著春雷產(chǎn)生變化,春雷過后,水色由清變濁,等水色完全渾濁后,成群的魚在洞里游來游去,這些魚如筷子般長短,無鱗無甲、潔白如銀,場面蔚為壯觀.
神農(nóng)架這塊神奇之地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好奇的人,不知道誰何時才能揭開她神秘的面紗.
“冷熱顛倒”的中國地溫異常帶
每當數(shù)九寒冬和酷熱的盛夏來臨之際,愛幻想的人們總渴望能有一個冬暖夏涼的地方.雖然春夏秋冬的變換是一種規(guī)律,但世界如此之大,無奇不有,在這個地球上竟有一部分幸運的人居住在冬暖夏涼的“地方”,這就是遼寧省東部山區(qū)桓仁縣境內(nèi)被人們稱為“地溫異常帶”的地方.這條“地溫異常帶”一頭開始于渾江左岸滿族鎮(zhèn)政府駐地南1.5千米處的船營溝里,另一端結(jié)束于渾江右岸寬甸縣境內(nèi)的牛蹄山麓.整個“地溫異常帶”長約15千米,面積約10.6萬平方米.
夏天到來時,“地溫異常帶”的地下溫度開始逐漸下降.在氣溫高達30℃的盛夏,這里地下一米深處,溫度竟為零下12℃,達到了滴水成冰的程度.
入秋后,這里的氣溫開始逐漸上升.在隆冬降臨、朔風凜冽的時候,“地溫異常帶”卻是熱氣騰騰.人們在任家山后的山岡可以看到,雖然大地已經(jīng)封凍,但是種在這里的角瓜卻依然是蔓葉壯肥,周圍的小草也還是綠色的.任家在這個地方平整了一塊地,在上面蓋上塑料棚,在棚里種上大蔥、大蒜,蒜苗已割了兩茬,大蔥長得翠綠.經(jīng)過測定,發(fā)現(xiàn)在這個棚里的氣溫可保持17℃,地溫保持15℃.在這小岡上整個冬春始終存不住雪.
還有一個具有這種特性的地方,是在河南林縣石板巖鄉(xiāng)西北部的太行山半腰一個海拔1500米叫“冰冰背”的地方.在這里,陽春三月開始結(jié)冰,冰期長達5個月;寒冬臘月,卻又熱浪滾滾,從亂石下溢出的泉水溫暖宜人,小溪兩岸奇花異草,鮮艷嫩綠.
人們知道,自然界的氣溫變化取決于太陽的光熱,隨著地球的公轉(zhuǎn),當它和太陽距離縮短時,太陽輻射給地球的熱能就會增加,使地球變熱、變暖.反過來,地球就變涼、變冷.這樣就形成了春夏秋冬.而這些奇異的土地卻打破了這一自然規(guī)律,出現(xiàn)了神奇的現(xiàn)象,這引起了很多科研人員的注意.他們中有些人認為,這里的地下有寒熱兩條儲氣帶同時釋放氣流,遇寒則出熱氣,遇熱則出冷氣.他們還認為,在這種冷熱異常的地帶,它的地下可能有龐大的儲氣結(jié)構(gòu)和特殊的保溫層,在這特殊的地質(zhì)構(gòu)造之中產(chǎn)生的大氣對流導致了這奇異的現(xiàn)象.還有人認為,這個地下龐大的儲氣帶的上面帶有一特殊的閥門,冬春自動開閉,從而導致這種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但這些分析只是推論而已,這地溫異常帶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這里的地質(zhì)結(jié)構(gòu)有什么與眾不同?還需要科學工作者經(jīng)過進一步考證.
詭秘幽靈島
西方人酷愛航海,而歷來航海史上怪事多多.在斯匹次培根群島以北的地平線上,1707年英國船長朱利葉斯發(fā)現(xiàn)了陸地,但這塊陸地始終無法接近,然而值得肯定的是,這塊陸地不是光學錯覺,于是他便將“陸地”標在海圖上.200年后,乘“葉爾瑪克”號破冰船到北極考察的海軍上將瑪卡洛夫與他的考察隊員們再次發(fā)現(xiàn)了一片陸地,而且正是朱利葉斯當年所見到的那塊陸地.航海家沃爾斯列依在1925年經(jīng)過該地區(qū)時,也發(fā)現(xiàn)過這個島嶼的輪廓.但科學家們在1928年前去考察時,在此地區(qū)卻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島嶼.
那年秋季,我到海德堡的那天,雨淅瀝瀝地下著。雨水落下,像是一張灰網(wǎng)緩緩地罩下來。雨滴打在石板地上,響起不同凡響的回聲,至今仍響在我的耳畔。
在德國的那些天,天空湛藍,風柔云白。我去了法蘭克福,福森,新天鵝城堡,慕尼黑,但如今我唯一記住的是海德堡。不是因為那一場突落的雨,也不是因為在那意外地碰到了來自瑞典的S公司的同仁,只是海德堡是那種見過一面就難以忘懷的地方。
海德堡位于斯圖加特和法蘭克福之間,距離法蘭克福約85公里,你可以從法蘭克福乘火車前往。大概一個小時到達海德堡火車站,然后可以乘5路輕軌前往俾斯麥廣場(Bismarckplatz)。俾斯麥廣場位于海德堡老城的西端,從這里向東一直到卡爾廣場(Karlsplatz),是商業(yè)步行街。街全長大約1.6公里,是歐洲最長的商業(yè)步行街。海德堡主要的歷史建筑和景點也都集中于步行街沿線一帶。這條街與內(nèi)卡河平行,河的一側(cè)是海德堡主街(Hauptstra?e)、集市廣場(Marktplatz)、圣靈大教堂(Heiliggeistkirche)、學生監(jiān)獄(der Studentenkarzer)、海德堡城堡、大學圖書館及各類博物館。
我打著傘,走在陰雨飄飛的老城里。街上空蕩蕩的,只有一個遛狗的居民和一個穿著雨衣的行人。老城的房子窗外是綻放的鮮花,在雨中顯得格外嬌艷。
突然在一家商店門口看見一個穿白襯衫,卡其色褲子,棕色皮鞋的男子。他手里握著一把收起的長傘,拎著一個白色的紙口袋,站在店鋪門口的房檐下,側(cè)臉望向遠方。不知是在等人,還是在避雨。我走過去問他去往海德堡大學的路。
他告訴了我怎么走,聊了一會兒我們竟然都是S公司的。他從瑞典來德國出差。他對海德堡很熟悉,給我講了許多海德堡的故事。
他說我們所在的地方離騎士之家很近。騎士之家又稱圣喬治騎士之屋(Hauz Zum Ritter St. Georg),因其大門上方有一個騎士雕像而得名。它修建于文藝復興時期,是1592年一個名叫查理斯·貝利爾的德國布商建造的,專營中國的綾羅綢緞。后來騎士之家成為了私有民宅。1705被改造成為了酒店,并經(jīng)營至今。它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老城區(qū)最古老的建筑之一。騎士之家緊挨著大教堂,前面的小廣場可以喝啤酒咖啡。雨天,沒有什么人。
海德堡的主街兩旁延伸出大大小小的巷子。走入其中一個巷子,發(fā)現(xiàn)有一個書架,人們可以把不用的書放在這里,也可以來看有沒有自己喜歡的東西。抬眼一看,這條巷子叫學術(shù)巷(Akademiestra?e ,Akademie有學術(shù)研究的意思),書架立在這樣的巷子里也就不足為奇了。
海德堡最吸引人的莫過于歌德的故事。1815年,歌德在耶拿大學研究生物學和植物學。耶拿大學創(chuàng)建于1558年,1934年改名為“弗里德里希 席勒”大學,這里曾經(jīng)的大師有歌德、席勒、費希爾、黑格爾、馬克思等。耶拿大學位于德國東部的圖林根州,它的哲學,光學,德語教育專業(yè)一直享譽世界。
1800年前后這里是德國“古典主義時期”成為德國理想主義的中心,是歐洲思想運動的中心。科學家、哲學家、自由思想家、學生社團、激進大學生和革命先驅(qū)思想家,他們一起鑄造了“耶拿精神”,這種精神曾是前衛(wèi)的和令人生畏的。耶拿不僅有發(fā)明創(chuàng)造,政治活動也有悠久的歷史。
歌德閑時他在校園的植物園里散步,園中有一棵銀杏樹。那時歌德暗戀著瑪麗安娜,他寫給她的信里向她描述植物園中的風景,為她寫詩。鴻雁傳情,兩個人漸漸地心心相印?,旣惏材葘Ω璧碌淖髌繁憩F(xiàn)出極大的熱情,在朗誦歌德新詩時,她竟然能當場作詩唱和,她和歌德展開了詩的對話。
歌德從來沒有遇過有如此“詩心”的女子,她的美學詩情可與他本人相媲美,兩人開始以詩傳情。第二年夏天,歌德來到海德堡?,旣惏材惹皝戆菰L,在午后安靜的時光里,他與她分享彼此間的孤獨,他后來在詩中寫到“我把心遺失在了海德堡......”海德堡因此成為了德國的浪漫之都,成為了德國浪漫主義的發(fā)源地。
瑪麗安娜和歌德心有靈犀,使他聯(lián)想到了銀杏樹葉。銀杏樹葉呈扇形,中有缺口,像兩片葉子連生,既可一分為二,又可合二而一。在日本,銀杏被譽為“希望的使者”。歌德把海德堡古花園中銀杏樹葉贈給瑪麗安娜,以表示兩人心心相印。他在《二裂銀杏葉》中寫道:
Ginkgo biloba(英文版)
This leaf from a tree in the East,
Has been given to my garden.
It reveals a certain secret,
Which pleases me and thoughtful people.
Does it represent One living creature
Which has divided itself?
Or are these Two, which have decided,
That they should be One?
To reply to such a Question,
I found the right answer:
Do you notice in my songs and verses
That I am One and Two?
Gingo Biloba(德文版)
Goethe
Dieses Baums Blatt, der von Osten
Meinem Garten anvertraut,
Giebt geheimen Sinn zu kosten,
Wie's den Wissenden erbaut,
Ist es Ein lebendig Wesen,
Das sich in sich selbst getrennt?
Sind es zwei, die sich erlesen,
Da? man sie als Eines kennt?
Solche Frage zu erwidern,
Fand ich wohl den rechten Sinn,
Fühlst du nicht an meinen Liedern,
Da? ich Eins und doppelt bin?
二裂銀杏葉
生著這種葉子的樹木,
從東方移進我的園庭。
它給你一個秘密啟示,
耐人尋味,令識者振奮。
它是一個有生命的物體,
在自己體內(nèi)一分為二,
還是兩個生命合在一起,
被我們看成了一體,
也許我已經(jīng)找到正確答案,
來回答這樣一個問題:
你難道不感覺在我詩中,
我既是我,又是你和我。
后來,歌德那浪漫的詩篇在海德堡那阡陌交錯的小巷里,一代一代流傳下來。
在法蘭克福歌德的故居里,紀念品店里有很多關(guān)于銀杏葉的。據(jù)說德國植物學家恩格柏特 坎普法在1690年發(fā)現(xiàn)了銀杏物種,并將其引到了歐洲。1712年他發(fā)表了著作《異域采風記》,里面記錄了銀杏這個植物。銀杏是雌雄異株樹種,很少有雌雄同株。雄樹開花,雌樹結(jié)果。雌樹一般矮小,冠形寬大;雄樹高大,冠形窄小。我想起懷柔紅螺寺的大雄寶殿前有兩棵唐代的銀杏樹,一雄一雌,煞是惹眼。
其實,不止是歌德,很多人把心里美好的記憶留在了海德堡。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說:“我來到這個城市10天了……而我不能自拔?!? 在這座山青水碧、紅磚赤瓦的古城里,處處回響著詩句、時時彌漫著愛意。
走過騎士之家,穿過小巷的盡頭,便是海德堡老橋。老橋跨越內(nèi)卡河南北兩岸,名為Karl-Theodor橋,1786─1788年間由Elector Karl Theodor建造。這是一座有9個橋拱的石橋,是海德堡地區(qū)內(nèi)卡河上最古老的橋。是一座巴洛克式石橋,也是自古羅馬時期以來在同一位置上的第九座橋。
河南岸的橋頭有一座橋頭堡巍然屹立,與山上的古堡遙相呼應。橋頭堡有兩座圓塔,塔下面的門洞原來是海德堡老城的入城口,圓塔還曾經(jīng)被用作牢房。 橋頭有一只銅猴像,傳說摸過銅猴右手的人會重回海德堡,而摸猴子左手的銅鏡會給人帶來好運! 雨洗過的銅像更加冰涼光滑。我摸了猴子的兩只手,期盼著會帶著好運再來海德堡。
歷史上,海德堡最早是由古凱爾特人定居在這里。后來羅馬帝國在這里建造軍事要塞。海德堡這個名字在1196年正式出現(xiàn)在歷史文獻中,當時只是個小城邑。由于當?shù)厥a(chǎn)玉米,所以每逢開集日農(nóng)民們便到集市來買賣玉米,這個城市的雛形就是從“玉米廣場”開始的。
從集市廣場向著山的一側(cè)走去,可以上到古堡。去古堡有兩種方式:步行或者坐小火車。看著陰臉的天空,我選擇了坐小火車。
不遠處就是通往山上城堡的上山小火車(Bergbahn)。票價含上下山的車費和城堡門票。候車廳的墻上圖文詳述了海德堡Bergbahn的發(fā)展與修建歷史。垂直向上的小火車行進在封閉的磚墻里,幾乎看不到外面的風景,感覺有些沉悶。
走出車站后便可以見到不遠處的城堡。此時城堡處已擠滿了不少游客與旅行團,與山下的冷清相比簡直是另一番景象。一陣一陣的風吹散了薄云。太陽在一朵云后,半躲半藏,有些羞怯。雨小了,但并未停,直到太陽完全露出臉,雨還在下。這是我在德國遇到的第一場也是唯一一場太陽雨。
城堡建在巨大的山崖上,坐落在青色的王座山上。城堡為紅砂石所建,最早建于13世紀。歷史上經(jīng)過幾次擴建,形成哥特式、巴洛克式及文藝復興的三種風格的混合體,它曾是歐洲最大的城堡之一。它曾于1537年和1764年兩次遭到雷擊,在三十年戰(zhàn)爭和大同盟戰(zhàn)爭中損毀嚴重。有些地方重建了,但大部分已是廢墟。斷壁殘垣,透著別樣的震撼,顯露出王者的氣勢。
海德堡古堡伊麗莎白門,據(jù)說是四個世紀前的城堡主人弗里德里希五世,為了夫人伊麗莎白斯圖亞特公主,也就是英王詹姆斯一世的女兒,打造了這座凱旋門,作為她的生日賀禮。傳說這道門是在1615年一夜之間建造的,想讓他的夫人第二天逛庭院有個驚喜。后來人們就稱這道門為伊麗莎白門。
城堡中有德國藥房博物館(Deutsches Apothekenmuseum),展示了數(shù)百年前的藥學器具與藥物發(fā)明的歷史。有一幅畫里耶穌是個藥劑師,感覺既可愛又神圣。參觀完城堡的藥學博物館,去看了那個世界上最大的葡萄酒桶(Gro?es Fass),上上下下爬了一段樓梯才看完了那個酒桶。據(jù)說總共可以裝2萬多升葡萄酒。旁邊的“小酒桶”,直徑也將近兩人高。
走出城堡門前便是城堡花園,此時陽光正暖,空氣里是潮潤的氣息。望向老城,仿佛置身童話世界。花園里游客在散步,還有跑步鍛煉的俊男靚女。感覺全世界的青年都喜歡跑步。
從古堡下來去了哲學家小徑。哲學家小徑長約兩公里,位于圣山(Heiligenberg)南坡的半山腰上,可以遙望海德堡老城和城堡。小徑靜謐人少,風光宜人,歷史上很多著名學者和哲學家都喜歡沿著小道散步,思考和冥想,由此得名。
天越來越晴了,越來越亮了,海德堡變得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明麗。望向內(nèi)卡河,有幾個人在槳板上,正順流而下。我知道,我還會再來。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m.soutuw.com/guoxue/13421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