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類藥物性屬寒涼,味多甘苦,入血分,能清泄血分之熱而止血,適用于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病證。本類藥物均為寒涼之品,原則上不宜用于虛寒性出血。又因其寒涼易于涼遏留瘀,故不宜過量久服。春生芽,布地如針,如茅。其根色白,故謂之白茅根。
茅根今處處有之。春生芽,亦可啖,甚益小兒。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上剛下柔,其根至潔白,多津汁,亦甚甘美,六月采根用。春前秋后剖用之味甘,至生苗盛茂時,味即不甘,用之亦有效驗。白茅根為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Beauv. var. major (Nees) C. E. Hubb.的根莖。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膜質(zhì)葉鞘,洗凈,曬干,切段生用。產(chǎn)地:全國各地均有產(chǎn),以華北地區(qū)較多。相關(guān)名字:絲茅草、茅草、白茅草。性味歸經(jīng):甘,寒。歸肺、胃、膀胱經(jīng)。功效:涼血止血,清熱利尿,清肺胃熱。

本品呈長圓柱形,長30~60cm,直徑0.2~0.4c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微有光澤,具縱皺紋,節(jié)明顯,稍突起,節(jié)間長短不等,通常長1.5~3cm。體輕,質(zhì)略脆,斷面皮部白色,多有裂隙,放射狀排列,中柱淡黃色,易與皮部剝離。無臭,味微甜。
關(guān)于白茅根的基原,《綱目》曰:“茅有數(shù)種,夏花者為茅,秋花者為菅,二物功用相近,而名謂不同,《詩》云,白華菅兮,白茅束兮是也?!秳e錄》不分茅、菅乃二種,謂茅根一名地菅,一名地筋,而有名未用,又出地筋,一名菅根。蓋二物之根狀皆如筋,”今天來說“茅”和“菅”區(qū)分已經(jīng)不成問題,但是“茅”再細(xì)分就有一定困難。
主治病證:
1.血熱出血證。
本品味甘性寒入血分,能清血分之熱而涼血止血,可用治多種血熱出血之證,且單用有效,或配伍其它涼血止血藥同用。如《婦人大全良方》治鼻衄出血,《千金翼方》治吐血不止,皆以茅根煎汁或鮮品搗汁服用;若治咯血,與藕同用,均取鮮品煮汁服,如二鮮飲(《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本品不僅善治上部火熱之出血,又因其性寒降,入膀胱經(jīng),能清熱利尿,導(dǎo)熱下行,故對膀胱濕熱蘊結(jié)而致尿血、血淋之證,尤為適宜。如《圣惠方》治小便出血,單用本品煎服;若血尿時發(fā),屬虛而有熱者,常配人參、地黃、茯苓同用,如茅根飲子(《外臺秘要》)。
2.水腫、熱淋、黃疸。
本品能清熱利尿,而達利水消腫、利尿通淋、利濕退黃之效。如《肘后方》治熱淋,《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治水腫、小便不利,均單用本品煎服,也可與其它清熱利尿藥同用;治濕熱黃疸,常配茵陳、山梔等同用。
3.胃熱嘔吐、肺熱咳喘。
本品既能清胃熱而止嘔,又能清肺熱而止咳。用治胃熱嘔吐,常與葛根同用,如茅根湯(《小品方》);用治肺熱咳喘,常配桑白皮同用,如如神湯(《圣惠方》)。
用法用量:煎服,15~30g,鮮品加倍,以鮮品為佳,可搗汁服。多生用,止血亦可炒炭用。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溲多不渴者忌服。
古籍摘要:
1.《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勞傷虛贏,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寒熱,利下便?!?/p>
2.《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中空有節(jié),最善透發(fā)臟腑郁熱,托痘疹之毒外出;又善利小便淋澀作疼,因熱小便短少,腹脹身腫;又能入肺清熱以寧嗽定喘;為其味甘,且鮮者嚼之多液,故能入胃滋陰以生津止渴,并治肺胃有熱,咳血、吐血、衄血、小便下血,然必用鮮者其效方著。春前秋后剖用之味甘,至生苗盛茂時,味即不甘,用之亦有效驗,遠(yuǎn)勝干者?!?/p>
3.《本草正義》:“白茅根,寒涼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熱而不傷于燥,又不粘膩,故涼血而不慮其積瘀,以主吐衄嘔血。泄降火逆,其效甚捷。”

現(xiàn)代研究:
1.化學(xué)成分:含糖類化合物:葡萄糖、蔗糖、果糖、木糖等以及淀粉;簡單酸類及鉀鹽:檸檬酸、蘋果酸、草酸等;三萜烯:白茅素、蘆竹素、羊齒醇等;5-羥色胺等;其它尚含類胡蘿卜素類及葉綠素、維生素、白頭翁等。
2.藥理作用:本品能顯著縮短出血和凝血時間,其水煎劑和水浸劑有利尿作用,以給藥5~10天時作用明顯;對肺炎球菌、卡他球菌、流感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福氏、宋氏痢疾桿菌等有抑制作用,有一定抗HBV病毒能力。
3.臨床研究:用白茅根800g,白糖20g,水煎取汁1000g,分服,每日1劑。治療急性腎炎40例,總有效率為97.5%(安徽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94,3:27);用白茅根100g,魚腥草、車前子各60g,煎水1000ml,代茶飲,每日1劑。治療乳糜尿12例,結(jié)果:痊愈6例,好轉(zhuǎn)6例(湖南中醫(yī)雜志,1987,5:55);另據(jù)報道,本品還可用治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紫癜性苔蘚樣皮炎等。
白茅根、蘆根均能清肺胃熱而利尿,治療肺熱咳嗽、胃熱嘔吐和小便淋痛,且常相須為用。然白茅根偏入血分,以涼血止血見長;而蘆根偏入氣分,以清熱生津為優(yōu)
關(guān)于白茅根的基原,《綱目》曰:“茅有數(shù)種,夏花者為茅,秋花者為菅,二物功用相近,而名謂不同,《詩》云,白華菅兮,白茅束兮是也?!秳e錄》不分茅、菅乃二種,謂茅根一名地菅,一名地筋,而有名未用,又出地筋,一名菅根。蓋二物之根狀皆如筋,”今天來說“茅”和“菅”區(qū)分已經(jīng)不成問題,但是“茅”再細(xì)分就有一定困難。
一、關(guān)于白茅根基原植物:
禾本科的荻、白草、茅香等等還有我不知道名字的植物根莖,都容易混淆為白茅根,可能熟悉這方面知識的人認(rèn)為很好區(qū)分,但是對于一般群眾和普通中醫(yī)師來說有一定困難。
關(guān)于白茅根的基原,《綱目》曰:“茅有數(shù)種,夏花者為茅,秋花者為菅,二物功用相近,而名謂不同,《詩》云,白華菅兮,白茅束兮是也。《別錄》不分茅、菅乃二種,謂茅根一名地菅,一名地筋,而有名未用,又出地筋,一名菅根。蓋二物之根狀皆如筋,”今天來說“茅”和“菅”區(qū)分已經(jīng)不成問題,但是“茅”再細(xì)分就有一定困難。
《中國藥典》白茅根:“本品為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Beauv.var.major(Nees)C.E.Hubb.的干燥根莖。”從拉丁文分析“白茅”應(yīng)該是《中國植物志》上的絲茅(大白茅),而不是植物白茅。
我根本不認(rèn)識拉丁文,復(fù)制如下:
《藥典》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Beauv.var.major(Nees)C.E.Hubb
《中國植物志》絲茅:Imperata cylindrica var. major (Nees) C. E. Hubbard (現(xiàn)在修訂為:mperata cylindrica var. major)
《中國植物志》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L.) Beauv.
在《中國植物志》“絲茅”一章還有這樣的介紹:“絲茅(本草綱目)茅針(圖經(jīng)本草),茅根(植物名匯),白茅根(本草經(jīng)集注),絲毛草根(中藥志)”?!吨袊参镏尽飞习酌┑某鎏幾⒚鞯囊彩恰氨静萁?jīng)集注”,也就是說《本草經(jīng)集注》的白茅根指的是絲茅(大白茅)根和白茅的根二種,后世醫(yī)家也大多沿襲,再說一般藥農(nóng)和中醫(yī)也很難區(qū)分這二個品種。
(《藥典》植物名稱與《植物學(xué)》名稱不對接,給學(xué)習(xí)帶來很多困難和不便。如本篇白茅根就應(yīng)該改為:本品為禾本科植物絲茅(原文為: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var. major (Nees) C. E. Hubbard 的干燥根莖?!保﹤€人觀點,不喜忽略。
絲茅與白茅長的非常像,可以說是“雙胞胎”,也許只有植物學(xué)家可以分清,估計一般“藥農(nóng)”要分清夠嗆。
下面看看常見幾種植物的花果期,有利于我們認(rèn)識:
白茅花果期是4-6月。這個時候葉還很低,先開花。
大白茅(絲茅):花果期5-8月。白草花果期7-10月
茅香花果期6-9月
荻花果期8-10月
花果期是摘錄《中國植物志》上的,地理位置不同有差異。如果秋天了還有花穗肯定不是白茅!
張錫純所在的民國時期,已經(jīng)有很多西方醫(yī)學(xué)涌入中國,在當(dāng)時有一位西醫(yī)的醫(yī)生,自己得了溫病,也就是外感發(fā)熱的病,頭疼的厲害,并且壯熱,發(fā)的高燒,心中總感覺非常的煩躁。
因為他自己就是西醫(yī)師,所以自己就服用了一些退熱的西藥。服完西藥之后,身上的熱雖然短暫的退了,但是不一會又會燒起來。
其實這個情況我們現(xiàn)在很多人都有過,就是自己得了外感病之后發(fā)燒,一般就會去診所打點滴,打完針之后,身上的發(fā)燒會立馬退掉,但是可能到了晚上或者第二天,又會燒起來,于是又去診所或者醫(yī)院打針。
這時候找張錫純?yōu)樗\治,張錫純診其脈,“脈似有力”,脈感覺還是挺有力的,說明這是一個實邪,并且正氣不虛,并且這個有力之脈感覺就在“浮分、中分”,輕取和中取就能感覺到這種有力之脈,說明邪氣還沒有完全入里,只是在人體的肌表或者是上部。
于是張錫純便用鮮白茅根四兩、滑石一兩,值得注意的是,張錫純一般用白茅根都是使用的鮮白茅根,也就是剛從地里采挖來的白茅根,而不是藥房里面干白茅根,張錫純認(rèn)為只有鮮茅根才能發(fā)揮其該有的功效。
白茅根透熱外出以清“浮分”之熱,滑石瀉熱以清“中分”之熱,用水煎“三四沸”,就是把藥放入水中,將水煮沸,這叫“一沸”,然后揭開鍋蓋,等到水不沸騰,再蓋上蓋子煮沸,這叫“兩沸”,就這樣稍微煎個三四沸,其實也沒有多久,然后就給患者服用下去。
患者服用之后,全身稍稍出了一點點的汗,就這樣只吃了一劑藥,頭痛發(fā)燒的病就痊愈了。

很多人會不理解,鮮茅根和滑石都不是解表的藥,為什么吃完之后會出一身的微汗,這個病就好了。
其實這樣想就已經(jīng)陷入中醫(yī)固有思維里了,一般教科書會說,外有表邪,用解表的藥,然后表邪通過發(fā)汗就清除出去了。發(fā)汗只是人體氣血陰陽平衡的一種途徑,當(dāng)人體體內(nèi)有邪熱,我們通過藥物把邪熱清除出去了,原本被邪熱郁積的氣血陰陽一下子就平衡了,但是這個平衡(或者叫排病反應(yīng))的過程不一樣,有的是出汗,有的是嘔吐,有的是泄瀉,然后病就痊愈了。
本文地址:http://m.soutuw.com/zhongyaochangshi/12755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中藥材桑葉
下一篇:
每日一中藥——花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