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fā)性肝癌是由肝細胞或肝內膽管細胞增生變異而發(fā)生的癌腫。本病大多發(fā)生在中年以后,不論男女均隨年齡增長而發(fā)病增多,且男性多于女性。老年人免疫力降低,易患此病。本病惡性程度較高,病因與病毒性肝炎、肝硬變、黃曲霉毒素及亞硝胺類、營養(yǎng)不良、遺傳因素等有關。屬于中醫(yī)“癥瘕”、“積聚”、“黃疸”、“臌脹”等范圍。認為由于老年人臟腑失調,正氣虛弱,飲食內傷,情志失調,肝脾受損,氣機阻滯,瘀血內停,濕熱火毒蘊結,日久而成,分為肝脾失調、氣滯血瘀、濕熱瘀毒、互結為癥,熱毒傷陰,陽虛內熱三型。臨床表現(xiàn)在前期不明顯,中晚期可有肝區(qū)疼痛、肝臟進行性腫大、質硬有壓痛、消瘦、腹脹、納差、低熱、出血等,體征有肝腫大、腹水、黃疸、肝掌、蜘蛛痣等,并伴低血糖、高鈣血癥、紅細胞增多癥等全身表現(xiàn)。甲胎蛋白陽性。B超、CT、肝穿等可協(xié)診。
肝癌在我國多見,據(jù)調查1974年發(fā)病率為49.17/10萬人口。據(jù)國內幾個肝癌流行地區(qū)比較,凡是肝癌死亡率高的地區(qū),其死亡率高峰均移至老年齡組。本病如不加以調治,易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肝昏迷、肝癌結節(jié)破裂出血、繼發(fā)感染等。
(1)幫助病人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保持心情舒暢。
(2)積極防治肝炎等與肝癌發(fā)病有關的疾病。
1.常用驗方
(1)大蟾蜍1只,剝去皮,刺破皮棘,反貼肝區(qū),20天后取下,如皮膚起泡,涂龍膽紫,同時服蟾皮粉,每次1克。
(2)全蝎、蜈蚣、水蛭、僵蠶、蜣螂、守宮壁虎、五靈脂各等分。共分細末,備用。每服3克,每日2次。
2.中成藥
(1)腫節(jié)風(金粟蘭科)片,每次4片,每月3次。
(2)羥基斑蝥胺片,每次25~100毫克,每日3次。
戒煙酒,禁食被黃曲霉素污染的糧食作物,予以營養(yǎng)豐富、高蛋白、高能量、高維生素的飲食。
癩蛤蟆1只,雄黃30克。用活癩蛤蟆1只去內臟,雄黃30克,放入其腹內加溫水調成糊狀備用。用藥外敷肝區(qū),15~20分鐘后產生鎮(zhèn)痛作用,持續(xù)12~24小時。
本文地址:http://m.soutuw.com/zhongyibook/9358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