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1 上德不德,
2 河曰:上德謂太古無名號之君,德大無上,故言上德也。不德者,言其不以德教民,因循自然,養(yǎng)人性命,其德不見,故言不德也。
3 是以有德。
4 河曰:言其德合于天地,和氣流行,民得以全也。○雱曰:全德之人,體道盡常,德外無復(fù)馀物,故無德名。
5 下德不失德,
6 河曰:下德謂號鎰之君,德不及上德,故言下德也。不失德者,其德可見,其功可稱也。
7 是以無德。
8 明皇曰:德者道之用也,《莊子》曰:物得以生謂之德,時有淳釀,故德有上下。上古淳樸,德用不彰,無德可稱,故云不德。而淳德不散,無為化清,故云是以有德。逮德下衰,功用稍著,心雖體道,跡涉有為,執(zhí)德可稱,故云不失。跡涉于有,此上為贏,故云是以無德。○河曰:以有名號及其身?!痣勗唬旱轮羷t無德,下德之人適今于德而已,無德之德則非至人所謂德也。經(jīng)曰:同于德者,德亦得之。
9 上德無為,
10 河曰:謂法道安靜,無所故為也。
11 而無以為。
12 明皇曰:知無為而無為者,非至也。無以無為而無為者,至矣。故上德之無為,非徇無為之美,但含孕淳樸,適自無為,故云而無以為,此心跡俱無為也。○河曰:言無名號?!痣勗唬荷系聼o為,然亦無所事為,而德自足也。
13 下德為之,
14 河曰:言為教令,施政事也。
15 而有以為。
16 明皇曰:下德為之者,謂心雖無為,以功用彰著,跡涉于有為,故云為之。言下德無為而有所以為,此心無為而跡有為也。○河曰:言以為己取名號也?!鹦阍唬合碌轮瞬恍迍t不至,是以既不至于無為,而又勢當(dāng)有為也。所謂上德者兼下德之事,方其有為,同于下德,然未嘗離乎上德也。
17 上仁為之,
18 河曰:上德謂行仁之君,其仁無上,故言上仁也。為之者,為仁恩。
19 而無以為。
20 明皇曰:仁者兼愛之名,下德衰而上仁見,所以為兼愛之仁,故云為之。行仁而忘仁,亦欲求無為,故云而無以為,此則心有為而跡無為也。且上仁稱無為者,據(jù)跡欲無為而方上義爾,未可以語下德之有為也。○河曰:功成事立,無以執(zhí)為?!痣勗唬喝誓松浦L,德之別名,既別于德,則是為之也。然圣人之仁盡性而足,不事于作,故無以為。
21 上義為之,
22 河曰:為義以斷割也。
23 而有以為。
24 明皇曰:義者裁非之謂,謂裁非之義,故云為之。有以裁非斷割,令得其宜,故云而有以為,此則心進(jìn)俱有為也。○河曰:動作以為己,殺人以成威,賊下以自奉也。○雱曰:仁有不足,乃經(jīng)以義。
25 上禮為之,
26 河曰:謂上禮之君其禮無上,故言上禮。為之者,言為禮制,度序威儀。
27 而莫之應(yīng),
28 河曰:言禮華盛實衰,飾偽煩多,動則離道,不可應(yīng)也。
29 則攘臂而仍之。
30 明皇曰:六紀(jì)不和,則為禮以救之,故云為之。禮尚往來,不來非禮,行禮于彼,而彼不應(yīng),則攘臂而怒,以相仍引。○河曰:言煩多不可應(yīng),上下忿爭,故攘臂相仍引也?!痣勗唬憾Y所以定上下,別親疏,審隆殺也,種種分別,得失始彰,純誠已虧,乃制其外,外貌既嚴(yán),責(zé)望深矣。雖名止邪之具,茲實爭亂之端。竊嘗原禮于物為火,于時當(dāng)夏,夏者萬物去本盛末之時,觀四時之有夏,則禮者圣人所不免也。方期去末歸本,則以禮為非,亦所不免也。圣人之
31 教,時而已矣,何常之有,而歸本之言,于學(xué)者為要矣。
32 故失道而后德,
33 河曰:言道衰而德化生也。
34 失德而后仁,
35 河曰:言德衰而仁愛見也。
36 失仁而后義,
37 河曰:言仁衰而分義明也。
38 失義而后禮。
39 明皇曰:失道者,失上德也,上德合道,故云失道。夫道德仁義者,時俗夷險之名也,故道衰而德見,德失而仁存,仁亡而義立,義喪而禮救,斯皆適時之用爾。故論禮于淳樸之代,非狂則悖,忘禮于澆釀之日,非愚則誣。若能解而更張者,當(dāng)退禮而行義,退義而行仁,退仁而行德,忘德而合道,人反淳樸,則上德之無為也。
40 夫禮者,忠信之薄,
41 河曰:言禮廢本治末,忠信日以衰薄。
42 而亂之首也。
43 明皇曰:制禮者,為忠信衰薄而以禮為救亂之首爾。用禮者,在安上理人,豈玉帛云乎哉!○河曰:禮者賤質(zhì)而貴文,故正直日以少,邪亂日以生?!痣勗唬禾胖澜禐榈鄣?,帝德又降,乃有王者,王者始任禮以治。自王者之后,天下之俗可見矣。然則亂首之言,豈其妄歟。
44 前識者,道之華,
45 河曰:不知而言知,為前識,此人失道之實,得道之華。
46 而愚之始也。
47 明皇曰:識者,人性識也,謂在人性識之前,而制此檢外之禮,雖欲愚時,實喪淳樸,故云道之華。禮以救亂,所貴同和,而失禮意者,則將矜其玉帛者,其民詭,如此之人性,其愚昧之始。○河曰:言前識之人,愚暗之倡始。○雱曰:智藏于贊人之德,本華乃草木之精發(fā)見于外者也。雖足以美一時之觀,而華盛則本衰矣。智者亦德性之精也,固當(dāng)深藏于本,而乃發(fā)露乎外,以為前識。夫事有常運(yùn)。至則應(yīng)耳,而奚以豫識其兆為哉。種種分別,以示聰明,世俗睹其有先幾之明,而圣人以為真愚者之始??鬃釉唬翰荒嬖p,不億不信,亦惡夫為華而已。
48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
49 河曰:大丈夫,謂得道之君也,處其。厚者,處其于敦樸
50 不處其薄。
51 河曰:不處身違道,為世煩亂也。
52 居其實,
53 河曰:處忠信也。
54 不居其華。
55 明皇曰:有為者,道之薄。禮義者,德之華。故圣人處無為之事,其厚也不處其薄矣。退禮義之行,其華也自居其實矣。○河曰:不尚言也。
56 故去彼取此。
57 明皇與河注同。○河曰:去彼華薄,取此厚實?!疱鲈唬旱抡叩靡玻5枚鵁o喪,利而無害,故以德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以盡德?以無為用。以無為用,則莫不載也。故物無焉,則無物不經(jīng),有焉則不足以免其生,是以天地雖廣,以無為心,圣王雖大,以虛為主。故曰以復(fù)而視,則天地之心見,至日而思之,則先王之主睹也。故滅其私而無其身,則四海莫不瞻,遠(yuǎn)近莫不至,殊其己而有心,則一體不能自全,肌骨不能相容,是以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無執(zhí)無用,故能有德而無不為,不求而得,不為而成,故雖有德而無德名也。下德求而得之,為而成之,則立善以治物,故德名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為而成之,必有敗焉,善名生則有不善應(yīng)焉,故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也。無以為者,無所偏為也。凡不能無為而為之者,皆下德也,仁義禮節(jié)是也。將明德之上下,輒舉下德以對上德,至于無以為,極下德之量,上仁是也。是及于無以為而猶為之焉,為之而無以為,故有為為之息矣。本在無為,母在無名,棄本拾母而適其子,功雖大焉,必有不濟(jì),名雖美焉,偽亦必生,不能不為而成,不興而治,則乃為之,故有弘普博施仁愛之者,而愛之無所偏私,故上也為之而無以為也。愛不能兼,則有折抗正直而義理之者,忿枉佑直,助彼功此物事,而有以心為矣,故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直不能售,則有許飾修,又禮敬之者,尚好修敬,校責(zé)往來,則不對之間忿怒生焉,故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臂而仍之。夫大之極也,其唯道乎,自此已往,豈足尊哉。故雖德盛業(yè)大,富有萬物,猶各有其德而未能自周也,故天不能為載,地不能為覆,人不能為瞻,萬物雖貴,以無為用,不能拾無以為體也。不能拾無以為體也,失其為大矣,所謂失道而后德也。以無為用則德其母,故能己不勞焉而物不理,下此已往,則失用之母,不能無為而貴博施,不能博施而貴正直,不能正直而貴飾敬,所謂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也。夫禮也所始,首于忠信不篤,通簡不暢,責(zé)備于表,機(jī)微爭制,夫仁義發(fā)于內(nèi),為之猶偽,況務(wù)外飾而可久乎,故失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前人而識也,即下德之倫也,竭其聰明以為前識,役其智力以營庶事,雖得其情,奸巧彌密,雖豐其譽(yù),愈喪篤實,勞而事昏,務(wù)而治薉,雖竭圣智而民愈害,舍己任物則無為而泰,守夫素樸,則不順典制,聽彼所獲,棄此所守,識道之華而愚之首,故茍得其為功之母,則萬物作焉而不辭也,萬事存焉而不勞也,用不以形,御不以名,故仁義可顯,禮敬可彰也。夫載之以大道,鎮(zhèn)之以無名,則物無所尚,志無所營,各任其貞,事用其誠,則仁德厚焉,行義正焉,禮敬清焉。棄其所載,舍其所生,用其成形,役其聰明,則仁失誠焉,義其競焉,禮其爭焉,故仁德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義之正,非用義之所成也,禮敬之清,非用禮之所濟(jì)也。載之以道,統(tǒng)之以母,故顯之而無所尚,彰之而無所競,用夫無名,故名以篤焉,用夫無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舉其末,則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華不作,故母不可遠(yuǎn),本不可失,仁義,母之所生非可以為母,形器,匠之所成非可以為匠也。拾其母而用其子,棄其本而適其末,名則有所分,形則有所止,雖極其大,必有不周,雖盛其美,必有患憂,功在為之,豈足處也。○雱曰:自拔于常流之中,而思比德于至圣,非真大丈夫,孰能如此。

本文地址:http://m.soutuw.com/daodejingzhujie/669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彭耜《道德真經(jīng)集注》三十七
下一篇: 彭耜《道德真經(jīng)集注》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