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歌頌人類的創(chuàng)造之力,將人視為與天地之共創(chuàng)者,以創(chuàng)造為使命。創(chuàng)造財富是社會進步的動力,貧窮往往意味著苦難。任何理想社會形態(tài)的建構都不能背離財富的支撐,如何面對財富,是關乎社會、人生的大課題。如眾周知,《大學》作為儒家四書之一,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面對財富這樣的大課題,提出“德者,本也;財者,末也”“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生財有大道”“仁者以財發(fā)身,不仁者以身發(fā)財”的財富觀。
古人如何處理德與財的關系?
《大學》有云: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這段經文是講,君子應該謹慎地修養(yǎng)德行。具備了德行才能獲得民眾,有了民眾才會有國土,有了國土才會有財富,有了財富才能適用財富。德行為根本,財富為末端。如若本末倒置,民眾就會互相爭斗、搶奪。因此,財富聚集在國君手中,就可以使百姓離散,財富疏散給百姓,百姓就會聚在國君身邊。所以你用不合情理的言語說別人,別人也會用不合情理的言語說你,用不合情理的方法獲取的財富,也會被人用不合情理的方法奪走?!洞髮W》的經文下面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钡滦惺潜荆敻皇悄H绻螄弑灸┑怪?,民眾就會互相爭斗、搶奪。
追求財富是人的天性,人們向往富貴、厭惡貧困,這是人之常情??鬃釉貏e坦誠地以自身為例,提出若是可以求得財富,哪怕是做看守市場大門的“執(zhí)鞭之士”,自己也是愿意的??磥碓谧非筘敻簧希巳硕加幸活w熱烈懇切的心。正因如此,強調財富來源的正當性就更加重要了。在財富欲望的驅動下,“見利忘義”的心會蠢蠢欲動,稍不留意,就會迷失方向。所以,孔子常常叮嚀“義以為上”“見得思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財富來源的正當性在于“義”、在于“德”。關于美德和財富的關系,《大學》明確地提出“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如果將財富視作一棵樹,這棵樹需要牢牢地扎根于土壤之中。美德,正是滋生財富的土壤。唯有美德之土壤肥沃,才能源源不斷地為財富之樹輸送營養(yǎng),使其根深蒂固、枝繁葉茂?!洞髮W》以“德”和“財”的關系為主線,詳細描述了財富的創(chuàng)生過程: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在農耕文明背景下,財富主要來自土地,土地需要人來耕耘,而人口需要有德之人聚集。君子有德,方可使得民眾近悅遠來。于是,有德、有人、有土、有財、有用,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構劃出財富創(chuàng)生和使用的全過程。
“德”是《大學》經文中的高頻詞,“明明德”“克明德”“慎乎德”多處可見。那么,如何是有德之君子?換句話說,什么是衡量君子有德的標準,尤其當具體面對財富時。儒家談“德”,并非僅是徒勞的情感,而是深深地扎根于人心與人性,以滿足引導人的天性為根本。那么,大部分人心里都在想什么呢?《大學》云“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君子和小人都是從社會地位上而言的,小人并非特指道德低下者,而是指小民、百姓。對于老百姓來說,大家最關心的是如何過上好日子,過上好日子需要物質基礎、需要財富支撐。所以,真正的有德之人是不會忘記這一點的,能夠將他人的利益放在心中,時刻想著為他人創(chuàng)利,散財予他人。唯有做到這一點,才有資格聚人、有人,進而有土、有財、有用,進入財富體系的正向循環(huán),走向良性發(fā)展的大道。對此,《大學》言“財散則民聚”,將這層意思講得清澈明朗。當面對具體的財富問題時,以散財來聚人就是有德者的具體行為。
散財和生財矛盾嗎?《大學》中的財富觀看得很是明白,兩者之間不僅沒有矛盾,且互生互養(yǎng),散財則生財。與“生財”有矛盾的不是“散財”,而是“聚財”,《大學》云“財聚則民散”。關于這一點,《大學》中關注到一個現象,以此來論證上述觀點的合理性: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也就是說,違背常理得到的財富,終將失去。
回到財富問題上,美德是滋生財富的土壤,這是因為美德是聚集人的關鍵。有了人,共建事業(yè)平臺變得現實可行,進而有財、有用。何以聚人?財散民聚,以財聚人。能常常惦記他人利益、為他人創(chuàng)造財富者,是真有德。
財富恒足的路徑:生
財富,是值得追求的,而財富恒足,更為人們所渴求。《大學》中明確地談到實現“財恒足”的路徑,整體的指導思想在于“生財有大道”,具體的要點是“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也就是說,創(chuàng)造財富的人比較多,消耗財富的人相對少,創(chuàng)造財富時力說快行,用度開支時寬舒徐緩。在創(chuàng)造與消耗之間,把握好多與少、快與緩的節(jié)奏,如此這般,則“財恒足矣”。
在實現“財恒足”的路途中,無論是“生財有大道”的整體指導思想,還是“生之者眾”的具體要點,皆在強調一個共同的觀念——“生”?!吧钡谋玖x指(草木)生長,引申為生育、出生、生產,也指創(chuàng)造、創(chuàng)生。財富恒足的秘密在于“生”、在于創(chuàng)造。但是,財富不會自己“生”出來,要靠“生之者”,也就是要靠人去創(chuàng)造、創(chuàng)生。
既然生財有大道,看來也有“小路”。關于生財的“小路”,《大學》中講到“聚斂”型的財富觀,引用孟獻子的話,旗幟鮮明地反對聚斂財富,嚴厲批評那些聚斂財富者,說到“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據《論語》記載,孔子曾號召自己的學生們大張旗鼓地聲討弟子冉求,甚至不再承認他是自己的學生,就是因為冉求幫助魯國的貴族季氏聚斂財富??磥?,反對“聚斂”財富是孔子儒家一貫的主張。這樣看,“共創(chuàng)共享”的意識和理念,早在先秦儒家那里就誕生了。
就《大學》的本義而言,很明顯,生財的大道是就國家的財富體系而言的,那么,面向個人,它還具有意義和價值嗎?答案是肯定的。經典的妙用在于它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有著舉一反三的思維方式,以期潤澤每個人。
財富不會自己“生”出來,就個人而言,要堅定地依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吧弑姡持吖?,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就個人言之,在創(chuàng)造財富上多行動、多努力,在消費開支上量入為出,莫被形形色色的消費透支、消費貸遮蔽了心智,如此,則“財恒足”矣。
正用財富的智慧:仁
滋生財富需要美德,生財要走在大道上。那么,使用財富是不是就可以隨心所欲呢?《大學》中提出“仁者”能正確地認識財富、使用財富,講到“仁者以財發(fā)身”。反觀“不仁者”,他們奉行“以身發(fā)財”?!耙载敯l(fā)身”,說的是正用財富的智慧,是仁者的美德;“以身發(fā)財”,意味著將人生價值與財富本末倒置,是不仁者的行徑。
如何理解“以財發(fā)身”?以,這里作使用解;發(fā),有發(fā)起、發(fā)揚、發(fā)越、發(fā)明的內涵,寓意著振奮向上的氣象;身,代表自身,引申為自身所處的位置,也指生命的價值。“以財發(fā)身”講的是使用財富與修身的關系。財富是工具,提振生命價值是目的。關于“仁者以財發(fā)身”,它的本義在講,在上位的仁人、君子面對財富時,務于施與,正用財富,成就美名。這樣的仁者,為儒家所歌頌;“不仁者以身發(fā)財”,說的是利用自身職位之便,貪于聚斂、斂財致富。這樣的不仁者,為儒家所不齒。
那么一個國家的統治者應該如何理財呢?
《大學》中也給出了一個非常好的原則:“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比绻麌貏e貪財,把財富都聚在自己手中,那就會失去民心;如果國君仗義疏財,用財富來造福于百姓,藏富于民,那百姓就會聚在國君身邊,這個國君也會贏得民心。
這個道理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我們一定要完善財富分配機制,讓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改革開放的發(fā)展成果,這是我們國家凝聚共識,繼續(xù)發(fā)展的關鍵所在。
鄧小平在1985年的時候就說:“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地走了邪路了?!?/p>
在1990年的時候,鄧小平說:“如果中國只有一千萬人富裕了,十多億人還是貧困的,那怎么解決穩(wěn)定問題呢?我們是允許有差別的,像過去那樣搞平均主義,也發(fā)展不了經濟,但是,經濟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必須搞共同富裕,我們要的是共同富裕,這樣社會就穩(wěn)定了,中國情況是非常特殊的,即使百分之五十一的人先富起來了,還有百分之四十九,也就是六億多人仍在貧困之中,也不會有穩(wěn)定?!?/p>
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他所說的這兩段話與《大學》里提到的理財觀念完全吻合,大家可以互相參照,理解。
中國古代的經濟哲學,它是建立在道德倫理本位之上的,絕不鼓勵統治者與民爭利,反而鼓勵統治者輕徭薄賦,讓利于民,藏富于民。這樣的國家財政理念在今天仍然不過時。
完成統一的大秦帝國并沒有給人民帶來真正的福祉,反而成了壓榨人民的機器。劉邦建立漢朝之后,知道治理一個大帝國不能一直采用戰(zhàn)時體制,于是,西漢初期就以道家思想作為治國理念,提倡“無為而治”,用“黃老之術”治國。通過這種“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贏得了民心,也鞏固了政權。
《大學》中說:“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p>
這段文章,可謂是一字千金,“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要想創(chuàng)業(yè)建國,需要有人民群眾的歸心擁護。引申到企業(yè),有民眾支持才能創(chuàng)立發(fā)展企業(yè);相反的,失掉人心就會失掉企業(yè)。
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薄般!本褪沁`背常理的意思,這段話的意思是:因此,所以你用不合情理的言語說別人,別人也會用不合情理的言語說你,用不合情理的方法獲取的財富,也會被別人用不合情理的方法奪走。
意思是,這段經文是通過講語言的出入,來明白財貨的出入,講的是兩個方面的。一方面,我們說話如果不順天理,不順人心,是“悖而出”,“悖而出”的結果就是必定“悖而入”,即我們說別人的壞話,別人也會說我們的壞話。
另一方面,賺錢與花錢也是同樣的道理,你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財富,也會用不正當的手段花出去。所以,賺錢必須合理合法,不能見利忘義,不擇手段?!耙娎x”就屬于“悖而入”,這樣的財富是不能長久保持的,就像好多貪官貪污的錢,說不定哪天被查到,不但被上繳了,人還會被抓到監(jiān)獄去,這就叫做“悖而出”。
本文地址:http://m.soutuw.com/rujia/14094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大學》里你必須知道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