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河上公的注解有少數(shù)地方是很精彩的,比如說這一章在這一句他掌握到一個重點,也是我們這一章要學到的。他說“天無以清”,這個“以”書上寫成以為的“以”,你要把它理解為已經(jīng)的“已”。已經(jīng)的已代表什么?代表停止。所以他說“天無以清,將恐裂”的“以”是停止的意思,就是天如果沒有停止清明,恐怕就會破裂。他在說什么?就是天一直清明下去,恐怕就會破裂。
在這里我們要稍微轉(zhuǎn)個彎,就知道,你看天空很清明,因為它取得統(tǒng)一。但是天空能夠一直清明下去嗎?永遠是清明的嗎?不可能。所以他在提醒我們說,天如果沒有停止地一直地清明下去的話,恐怕就會破裂了。不可能有這樣的天。你想想看,天如果從來不刮風下雨,天上沒有云層霧障,這是什么樣的天空呢?最后會把自己弄得破裂了,就是無以為繼了。

第二個,像地,地如果一直安寧下去,恐怕就會崩塌了。地殼的變動,古代雖然沒有今天這樣的知識,但他也知道這個地有時候需要活動一下,讓它保持某種平衡,因為最主要的問題在于什么?天跟地都不是永恒的,必須有變動。有時候虛,有時候?qū)?,要配合起來;有時候多,有時候少,要能夠調(diào)節(jié),這樣才能夠取得均衡。
接著再看,神一直靈驗下去,恐怕就會耗盡他的力量了。哪里有什么樣的神明一直靈驗下去的呢?一直靈驗下去的話,人何必再努力呢?任何事情都問神明的意思好了。
河谷一直滿盈下去,恐怕就會枯竭了。因為水由何處來呢?它總是有漲有落,這樣才能夠保持河谷之為河谷那種空虛的狀態(tài),它不可能一直滿盈的。
萬物一直生長下去,最后就要絕滅了。我們都知道萬物一定有成住壞空。講人的話,講生物,就是生老病死了,它一定是一種不斷的循環(huán)的方式。一朵花枯萎了,可能化作春泥又護花,它沒有完全消失,但它有變化,它有它消長的過程。
所以在這里,河上公把以為的“以”說成已經(jīng)的“已”,這個“已”代表停止,這就是我們要掌握的。為什么?除了道之外,宇宙萬物都不是永恒的,它們都一定要有變化,所以它不可能永遠保持一種姿態(tài),它必須保持某種均衡,也就是所謂的正反的辯證關系。所以從天、地、神、谷、萬物,再到人間的侯王,都是如此。
侯王怎么辦呢?后面的焦點就放在侯王身上了。因為侯王代表人類的世界,他說侯王如果一直保持高貴的姿態(tài),恐怕將會失敗。為什么?你作為統(tǒng)治者高高在上,老百姓跟你就脫節(jié)了。
所以在《易經(jīng)》里面有個卦很有趣,叫做“否卦”。我們說“否”就是否極泰來的否,這個否就代表上下不通,它的結構是什么?天地否,天在上面,地在下面。天代表什么?代表侯王(統(tǒng)治者)。地代表什么?老百姓。如果統(tǒng)治者高高在上,老百姓就在下方,彼此之間不來往,叫做否。

相反的,“泰卦”怎么結構?倒過來,地天泰,地在上,而天在下。地代表老百姓,天代表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者在底下的位置,上下才能溝通,因為地的本質(zhì)是往下,天的本質(zhì)是往上?,F(xiàn)在地在上,天在下,兩者必須會有溝通、交通的機會,這才是國泰民安的泰。
所以這邊提到侯王的情況也是一樣,他不可能一直保持高貴的姿態(tài),他一定要記得他的基礎來自于百姓,不能高高在上,他是要為百姓服務的,否則非垮不可。所以這里就說的是“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這兩句話是重點。我們說高貴要以低賤為基礎。這侯王怎么稱呼自己呢?我至少稱呼自己的時候稍微謙虛一點,就用三個詞:孤、寡與不谷。
“孤寡”兩個字,我們常常見,孤家寡人,但是“不谷”比較有問題,什么叫“不谷”呢?很多人把“不谷”說成“不善”,但是事實上善惡的善放這里不太適合。因為善惡的善,你說你是不善,請問“不善”與“下”、與“賤”有什么關系呢?它不是指一種身份,善惡是一種道德行為,所以你不能說我是不善,只能說什么?我是不谷。
所以近代一位學者章太炎,他在《新方言》里面就說:不谷兩個字是仆的合音。不谷就是仆,代表仆下。這就很合理,為什么?侯王自稱為孤家,寡人,仆下?!捌汀边@個字我們也說過,“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谿”就是仆人,所以侯王自稱為不谷,是說我是一個仆下,替大家服務的。明明是這么高貴,卻把自己說成低賤,這才能保持平衡,才能夠繼續(xù)當統(tǒng)治者,不會受別人所反對。
所以古代是有談到不谷的。在《左傳》里面,哀公六年,孔子就稱贊了楚昭王,為什么?楚昭王生病,大臣跟他報告說,你這個病恐怕要去黃河祭拜一下。昭王怎么說?他說:“不谷雖不德,河非所獲罪也?!彼f,我這個人(不谷),雖然我德行不好,但是我沒有得罪河,為什么我要拜黃河?他這時候就自稱不谷,不谷當然你講成不善就不太適合,因為他后面說不谷雖不德,你不能說我這個人不善,我雖然不德,那就重復了。所以不谷是一個特殊的稱號,就是說我這個做仆下的人雖然德行不好,但沒有得罪河神,所以我為什么要去拜?這件事情得到孔子的稱贊。
最后結論是什么?最高的稱譽就是沒有稱譽,別人根本沒有辦法去稱贊你如何如何。所以最后結論是:你最好取中道而行,可以正反辯證關系保持平衡。所以說不要華麗如美玉,也不要粗糙如硬石。

所以這一集里面我們學到什么?老子把自然界的天地等等與人間的侯王合在一起評論。比較特別的是中間出現(xiàn)了神與谷,你說天地萬物、侯王我們可以了解,神與谷,神很靈驗,谷就是山谷,可以看出來老子對于谷的重視。我們還記得嗎?《老子?第四章》就說“谷神不死,是謂玄牝”,所以老子對于谷是非常重視的,要保持這種虛懷若谷的心態(tài)。而后面講的侯王自稱孤、寡、不谷,也是一種謙虛的心態(tài)。所以這一集我們學到辯證的關系。
你想想看,你如何看待平衡的態(tài)度?比如說你有富、有貴、有名聲、有學問,是不是要謙虛一些,讓自己保持平衡,這才是一個長久之計?想聽聽你的意見。
本文地址:http://m.soutuw.com/dahuadaodejing/604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