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集的主題是老子思想的現代意義,是我們這一系列介紹老子《道德經》的最后一集。我們這一集要談什么呢?
首先,要說明一下,不但中國人要學《老子》,人類也都有這樣的需要。
第二點,我們學《老子》的時候要把握哪幾個重點?
第三點,學了老子之后,后續(xù)的學習計劃可以怎么安排?

(一)人類需要學習《老子》
我們先看第一點,我們21世紀的人類,中國人要學老子,外國人也一樣。我這樣講,特別參考了兩位德國哲學家的觀點。第一位是雅斯貝爾斯。雅斯貝爾斯寫了一套書,叫做《大哲學家》。里面他從中國傳統(tǒng)選了兩位做代表,就是老子與孔子。雅斯貝爾斯本人年輕的時候身體有嚴重的問題,所以他欣賞老子的什么?他特別用兩句話,一句是老子說的“柔弱者生之徒”,另外一句是“柔弱勝剛強”,這給了他很大的信心。而他本人的哲學系統(tǒng),他認為整個存在界有一個最高的層次,就是包含一切的統(tǒng)攝者,他說老子的“道”就是這樣的統(tǒng)攝者。
另一位是海德格爾。海德格爾晚年的時候特別推崇老子,因為他看了各種翻譯本,覺得不夠理想,他認為只有他了解老子的心意,所以他想重新翻譯《老子》,但是翻譯到第8章“上善若水”,就因故停了下來。對海德格爾來說,他認為老子最可貴的就是提出了“道”這樣的觀念,使西方人想起來,從古希臘時代開始,他們就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就是遺忘了存在本身。他認為老子的道就是存在本身,作為萬物的來源與歸宿。西方這個遺忘造成什么后果呢?大家只在一個有形可見、相對的世界里面打轉,追求萬物,而忘記了它的來源與歸宿。
所以海德格爾特別喜歡老子的思想,他還請他的朋友寫了兩句話,《老子?第15章》,“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寫成對聯放在他書房里面。這句話就兼顧到動與靜兩方面,說明老子不是只有消極的、退讓的、安靜的這一面,還有積極的、讓萬物不斷發(fā)展的這一面。
我們可以從當今世界上西方重要的哲學家對老子的判斷,可以得到一些啟發(fā)。有時候說旁觀者清,他們確實看得比較清楚。我們中國人很幸運,長期身在其中,對于儒家,對于道家,有時候反而忽略了他們真正重要的地方,尤其對于道家更是如此。

(二)學習《老子》要把握幾個重點
接著看第二點,我們今天學《老子》要把握哪些重點呢?首先我們先說它的背景。比如說談到《老子》這本書,也就是《道德經》這本書,作者是誰?我們要知道,它的作者未必是一個人,它可能是好幾位隱士經過長期的觀察與反省,綜合他們畢生的心血,把他們的智慧集合在一起,再把它編輯成的。這是為什么在《老子》書里面,短短的81章,5000多字,居然有16個字重復的,12個字重復的,至于說十個字左右或是一句話重復的,太多了。而在莊子筆下也把老聃與關尹放在一起,說他們對于更早的古代的智慧有某種向往與體會,發(fā)展出來道家這個學派。
其次對于老子思想的發(fā)展,我們也做了大概的敘述。我個人的心得是這樣的,老子思想展現為四個層次。
第一個是天下大亂。中國人的思想向來是要解決現實問題的,但解決問題有兩種策略,第一種是就這個問題在人間發(fā)生,所以設法去了解人性,透過教育和政治設法加以解決,儒家就用這種方法。道家不一樣,道家認為你如果局限在人的世界,到最后還是無法根本化解問題,所以他要跳出去。儒家作為人文主義,道家就是超人文主義,要從道的角度來看待人類社會的問題,讓人看能不能夠回到最根源的情況。
天下大亂之后怎么辦呢?老子就虛擬一個角色,叫做圣人,他是悟道的統(tǒng)治者。這一來的話,他要承擔人類社會重新安定的責任。由于圣人悟道了,所以他有充分的信心,有完全的把握,以他的作為——他的作為就是無心而為,以他的言論——他的言論就是不言、希言、貴言、很少發(fā)號施令,把人的認知設法從區(qū)分加以約束、收斂,讓你知道至少要避開災難,再進一步才能到達啟明,也就是悟道的這種境界。
這種圣人的出現,就逼著我們不得不想認識:“道”是什么?我們最后再說一次,老子的道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你找到萬物的來源與歸宿之后,對于萬物就可以換個角度去加以欣賞與肯定,然后你對人生的看法、對價值的觀點就完全不一樣了。有些日本學者學習了老子《道德經》之后獲得啟發(fā),用它來治療憂郁癥,方法就是無心而為。你不要有刻意的目的,讓憂郁癥的患者排除人類社會中心的各種壓力?;钤谑澜缟?,光是活著本身就有它的深刻的意義,而不必一定要成就某種社會競爭之后的各種成果。

了解了道之后,進一步談到“德”。就萬物來說的話,“德”就是萬物從道所獲得的各自的本性。萬物基本上都是按照它的本性去生存發(fā)展,所以它構成一個和諧而穩(wěn)定的系統(tǒng)。就是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如果沒有人類,這個地球或整個宇宙,它的生態(tài)系是平衡的。人的“德”從認知能力開始,有各種豐富的稟賦,也就是潛能。所以我們要常常去記得:學了老子之后,保存我們的稟賦就是要發(fā)展它,發(fā)展它就是要回歸它,回到道這個最后的根源。保存就是發(fā)展,就是回歸。
這些都掌握住,這四個層次了解之后,我們一般人很喜歡說的老子那兩句話就更清楚了。一句是“上善若水”,因為水在自然界萬物里面,在人的世界,它往下流,它跟別人、跟萬物不爭,所以它是最高的善,最接近道。所以以后我們看到這四個字的時候,就要聯想到老子思想的背景與他發(fā)展的方式。另外一句是“道法自然”,這個自然是自己的樣子,我們只要保持自己的樣子,讓我們的心態(tài)保持純真,那不是跟嬰兒一樣嗎?那不是跟原始的木頭一樣嗎?這叫做道法自然。那么道也會在我們心中展示出來。
本文地址:http://m.soutuw.com/dahuadaodejing/646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