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集要介紹的主題是:庚桑楚學(xué)習(xí)老子。說到庚桑楚,在司馬遷的《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里面,特別提到過這個人,但是發(fā)音有點不一樣。司馬遷寫到莊子的時候說,《莊子》書里面提到的“畏累虛、亢桑子”都是空語,是他虛擬的,沒有客觀的事實根據(jù)。這里所說的“畏累虛”是一個地方,而“亢桑子”就是“庚桑楚”,是《莊子》第二十三篇《庚桑楚篇》所說的虛擬人物。庚桑楚學(xué)習(xí)老子的思想,有了一點心得。因此,要知道莊子如何發(fā)揮老子的觀念,可以從《庚桑楚》的內(nèi)容找到一些線索。
在《莊子·庚桑楚篇》開頭就說:老聃的弟子里面有一個叫庚桑楚的,他學(xué)了一些老聃的道,就去北方住在畏壘山中。(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壘之山。)所以我們剛剛引用的《史記》里面所說的“畏累虛”“亢桑子”,在這一句話里面都出現(xiàn)了。換言之,如果你只念《史記》而不念《莊子》的話,一談到莊子就會想到庚桑楚了。
那么庚桑楚有什么特別呢?他平常的生活如何?原文繼續(xù)這樣描寫說:他的仆人里面有炫耀智巧的,就被辭去;他的侍妾里面有標榜愛心的,就被疏遠;只有無知的人與他同住,只有樸素的人供他差遣。定居三年下來,畏壘一帶大為豐收。畏壘的百姓就互相說:“庚桑子剛來的時候,我們很驚訝,覺得他很特別。而現(xiàn)在我們的收入以日來計算仍嫌不足,以年來計算卻有剩余。他大概是圣人吧!我們何不一起推他為主,敬奉他呢?”(其臣之畫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qiè)然仁者遠之;擁腫之與居,鞅掌之為使。居三年,畏壘大壤。畏壘之民相與言曰:“庚桑子之始來,吾灑然異之。今吾日計之而不足,歲計之而有余。庶幾其圣人乎!子胡不相與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

這是開頭的一段話,在說什么呢?庚桑楚受到老子的教導(dǎo)。受教育這件事在古代是少數(shù)人才有的機會,所以庚桑楚到畏壘之后,一定很多人會向他請教,然后模仿他的作為。而庚桑楚從他身邊的仆人與侍妾下手,他所做的就是老子特別強調(diào)的,不要炫耀智巧,也不要標榜愛心,要過無知的、樸素的、簡單的生活。當然,庚桑楚在畏壘,平時一定有很多機會以被動的方式提供別人指導(dǎo)與建議,并且跟人們有不少互動,所以百姓才會對他有這么深刻的印象。
百姓說,庚桑子來到之后,沒有看他做什么事,最后他們卻有多余的收入。這里所講的就是老子所說的“無為而無不為”。在《道德經(jīng)》里面兩度提到這句話:第一次是在第三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它用來描寫道;第二次是在第四十八章講到“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這里是用來描寫悟道者的表現(xiàn)的。這是老子獨特的見解,沒有刻意做什么事,最后什么都按照自然的規(guī)律做成了,而得到豐盛的收獲。
庚桑楚是學(xué)習(xí)老子的學(xué)生,并且設(shè)法實踐老子的思想。這也可以配合《道德經(jīng)·第七十七章》所說的:“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币馑际牵鹤匀坏姆▌t,是減去有余的并且補上不足的,使大家都可以平衡。還有第八十一章所說的:“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蔽冶M量幫助別人,結(jié)果自己反而更充足;盡量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這些都是庚桑楚所根據(jù)的理論。
現(xiàn)在畏壘的老百姓對他很滿意,想奉他為主人來敬奉他,然后庚桑子的反應(yīng)如何?他聽到這個事,南面而坐,神情不悅。弟子們覺得奇怪,庚桑子就說:“你們?yōu)槭裁从X得我很奇怪呢?春天氣息勃發(fā)而百草生長,到了秋天所有果實都成熟了。春天與秋天,難道沒有憑借就能如此嗎?這是自然之道運行的結(jié)果啊。我聽說,至人安靜地住在狹小的斗室中,而百姓自由走動,不知道該去哪里?,F(xiàn)在畏壘的小民竊竊私語,要把我列在賢人之間來敬奉。我難道是做表率的人嗎?想起老聃的話,我就于心不安?!保?span style="font-size: 16px; color: rgb(255, 0, 0);">庚桑子聞之,南面而不釋然。弟子異之。庚桑子曰:“弟子何異于予?夫春氣發(fā)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寶成。夫春與秋,豈無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吾聞至人,尸居環(huán)堵之室,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今以畏壘之細民,而竊竊焉欲俎(zǔ)豆予于賢人之間。我其杓之人邪?吾是以不釋于老聃之言?!?/span>)
他這里所說老聃的話,應(yīng)該是指《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的最后:“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币簿褪且磺卸即蠊Ω娉傻臅r候,百姓認為:我們是自己如此的。現(xiàn)在百姓并沒有認為他們是自己如此,而要歸功于庚桑楚。這一來代表庚桑楚做得還不夠理想,那不是違背老子的想法嗎?由此可知,庚桑楚確實是受到老子的教導(dǎo)。但是在這一篇《庚桑楚篇》開頭的時候就說,他只是學(xué)了一些老子的道,還不是很全面、很深刻的。即便如此,他已經(jīng)有不錯的表現(xiàn)了。
同樣在《庚桑楚篇》里面出現(xiàn)了一個人物,名叫南榮趎(chú)。這個人本來是庚桑楚的學(xué)生,因為年紀比較大,閱歷比較豐富,庚桑楚覺得自己無法繼續(xù)進一步開導(dǎo)他,就建議他去南方拜見老聃,南榮趎就長途跋涉去南方拜見老子。這在《庚桑楚篇》里面,前面說“老聃”,到了這里又改成“老子”了,代表這確實是同一個人。

原文是這樣說的:南榮趎擔著糧食,走了七天七夜,來到老子的住處。老子說:“你是從庚桑楚那里來的嗎?”南榮趎說:“是的?!崩献诱f:“你怎么同這么多人一起來呢?”南榮趎驚訝地回頭看后面。老子說:“你不知道我在說什么嗎?” 南榮趎慚愧地低下頭。(南榮趎贏糧,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老子曰:“子自楚之所來乎?”南榮趎曰:“唯。”老子曰:“子何與人偕來之眾也?”南榮趎懼然顧其后。老子曰:“子不知吾所謂乎?”南榮趎俯而慚。)
首先我們看這里,老子對他說:“你怎么跟這么多人一起來?”這代表南榮趎向老子問道的時候,是帶著人間各種復(fù)雜的關(guān)系,以及他在人間遇到的問題而來的,他沒有辦法把心安定下來,所以老子要點醒他。
接著南榮趎就向老子提出三個問題:第一個,我要不要聰明呢?第二個,我要不要行仁呢?第三個,我要不要行義呢?像聰明、行仁、行義,都是世間所標榜的價值。但是努力去追求的話,會有什么后果呢?你做到這三點的話,大家會認同你是善人、你是智者;但是這么一來,你自己就會很勞累,很愁苦。(南榮趎曰:“不知乎?人謂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軀。不仁則害人,仁則反愁我身;不義則傷彼,義則反愁我己。我安逃此而可?此三言者,趎之所患也,愿因楚而問之。”)
為什么?你說聰明,還有人更聰明,標準何在呢?在世間追求各種學(xué)問,是永無止境的壓力啊。在《莊子·養(yǎng)生主篇》一開頭就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那不是很疲累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其次,談到仁與義,那就更加愁苦了。你行仁義,一定讓自己勞累不堪。雖然得到別人的稱贊,但怎么樣讓自己的心情平靜呢?這些就是南榮趎提出的問題。
老子說:“剛才我看你眉目之間的神色,就知道你的心事了,現(xiàn)在又從你說的話得到證實。你無所適從的樣子,好像失去了父母的照顧,又好像拿著竹竿去探測海的深度。你是迷失的人啊,茫無所之!你想要恢復(fù)本來的性情卻找不到途徑,真是可憐啊!”(老子曰:“向吾見若眉睫之間,吾因以得汝矣,今汝又言而信之。若規(guī)規(guī)然若喪父母,揭竿而求諸海也。汝亡人哉,惘惘乎!汝欲反汝情性而無由入,可憐哉!”)
他們之間的對話相當深刻,所以南榮趎就在老聃那里住下來,繼續(xù)向他學(xué)習(xí)。他希望知道養(yǎng)護生命的方法,老子就提出九個要點。我們還記得老子談到修練的時候,是在《道德經(jīng)·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意思是:精神形體配合,持守住“道”,能夠不離開嗎?老子在那里提出七個要點,莊子在這邊把它引申為九點,我們看一下。
第一,你能保住完整的生命嗎?第二,你能不失去本性嗎?第三,你能不靠占卜就知道吉兇嗎?第四,你能安分嗎?第五,你能知足嗎?第六,你能不學(xué)習(xí)別人而反身自求嗎?第七,你能無拘無束嗎?第八,你能無知無識嗎?第九,你能像嬰兒嗎?(老子曰:“衛(wèi)生之經(jīng),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無卜筮而知吉兇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諸人而求諸己乎?能翛(xiāo)然乎?能侗(tóng)然乎?能兒子乎?”)

最后這一點在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章》也說:“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莊子他還做了具體的描述,他說:嬰兒整天啼哭,而喉嚨不會沙??;整天握拳而雙掌不會彎曲;整天睜開眼睛而雙目不必轉(zhuǎn)動。走路的時候不知道去哪里,安居時不知道要做什么,順應(yīng)萬物而隨波逐流等等。以上九點就是養(yǎng)護生命的道理。(兒子終日嗥(háo)而嗌(yì)不嗄(á),和之至也;終日握而手不掜(nì),共其德也;終日視而目不瞚(shùn),偏不在外也。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為,與物委蛇(yí),而同其波,是衛(wèi)生之經(jīng)已。)
綜合前面所說,莊子借著各種虛擬的故事、人物與對話,把老聃思想做了進一步的發(fā)揮。這一集我們明白了庚桑楚學(xué)習(xí)老子之后的作為,并且推薦他的學(xué)生南榮趎向老子進一步學(xué)習(xí)的過程。這一整段的寓言故事,其中對話相當生動,也相當?shù)呢S富,我們從這里面學(xué)到老子思想的進一步的發(fā)展與落實。這一集就談到這里。
本文地址:http://m.soutuw.com/dahuadaodejing/648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