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里,我們是不是就清楚了,老子思想的關(guān)鍵要點是:一是發(fā)心要至善、二是出言能入心、三是行動要堅定、四是方法要應(yīng)機。
第四,說說“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卑凑绽献拥恼f法,不用刻意的為自己積攢什么,只要一心一意為了別人,自己也會越來越富有;只要能夠不斷的增加別人的價值,自己的價值也會越來越豐厚。按照一般人的看法,不為自己積攢,自己怎么會擁有呢?只是想著別人,誰又替我著想呢?只是給予別人,誰又給予我呢?正因為存在這樣一些疑問,所以很多人看到圣人的思想后,又生出了新的疑問:圣人可以那樣做,可以取得那樣的結(jié)果,我們普通人又怎么可能就做得到呢?

實際上,圣人的作為就是我們的樣板,若只是圣人能夠做到,那對我們普通人也就沒有什么價值了。至此,人們必然會問:圣人能夠做到的秘密是什么呢?我們很多人想為自己積攢的是財富,而圣人為自己積攢的是財富之母,有了財富之母,就必然會生產(chǎn)出財富。那財富之母又是什么呢?籠統(tǒng)的來說,就是天地和人間大道,具體的來說就是:圣人不為自己,于是跟那些只為自己的人就不會有沖突,這首先避免了因沖突產(chǎn)生的人生損失;圣人不僅不為自己,還專心為別人,就會成為人們價值的源泉,就會成為人們向往和團結(jié)的中心,就會聚集人氣,就可以干成大事,因為所謂的天下大事,就是看你能夠服務(wù)多少人,你能夠服務(wù)的人也多,說明你的本事越大,偉大的領(lǐng)袖們不都是這樣的人嗎?他們自己難道還會缺什么嗎?在人和人之間,那些能夠給予別人的人,都是人們尊敬的人;那些個不斷向別人索取的人,都是人們討厭的人。因此,越是給予別人,自己的人格就越高貴,而高貴則是人生財富的母體。說到人生的財富,俗人更多是將其界定為金錢,實際上,金錢只是載體,金錢能夠購買的還僅僅是商品,只有能夠真正造福于人的才是真正的價值。作為人這種高級動物,所關(guān)注的價值并非只有物質(zhì)財富,還有精神財富;不僅是眼前的利益,還有未來的長遠利益。而且有趣的是,精神財富決定的物質(zhì)財富的價值,眼前的財富往往是未來財富的種子,若是把眼前的財富種子都吃掉,那在未來就沒有財富了。這就是人類財富的一個綜合、復(fù)雜又簡單的邏輯,也是財富之道。圣人們正是悟到了這種財富之道,所以才會成為物質(zhì)和精神財富的富有者。而沒有悟得財富之道的人,顧了眼前卻丟了未來,顧了物質(zhì)丟了精神,總是顧此失彼,總是拿了小的丟了大的。
也許,話說到這個份兒上,我們就都知道了人間的一個基本規(guī)律:重視和局限于肉眼視野中的利益,往往就會與肉眼之外的利益相沖突,而在肉眼視野之內(nèi)的,往往就是自己主觀的認識,而在肉眼視野之外的,往往就是客觀的規(guī)律。肉眼的視野是有局限的,因此主觀的認識也是有局限的,如果將個人的認識和利益鎖定在肉眼視野之內(nèi),也就為自己設(shè)置了一個牢籠。而在肉眼視野之外的,那個在我們生命之外與我們緊密相連的時空當中存在的,才是無限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大道和我們所需要的一切。如果一個人用主觀代替客觀,用自我代替大道,就必然得了有限而失去了無限,得到了有形而失去了無形,得到了物質(zhì)而失去了精神,得到了眼前而失去了未來,而當未來變成現(xiàn)實時,我們就會一無所得,就會一直生活在精神與物質(zhì)的雙重困苦之中,人生也就變成了一種掙扎。許多人之所以在現(xiàn)實的漩渦中難以自拔,就是因為切斷了未來生命時空中的生命綜合利益的鏈條,這就是人生現(xiàn)實和未來困境的根本原因所在。

第五,最后來說說老子得出的結(jié)論,“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我們眾人所熟悉的都是“人之道”:趨利避害,求福避禍,只爭眼前利益,只爭物質(zhì)利益?!疤熘馈眲t不同,因為在天道中沒有好壞,沒有禍福,沒有利害,一切都是有價值的,是各種各樣的價值。悟了天道的人,不管遇到什么,都能找到有利于自己生命的價值,因為各種人生境遇對生命都有著特定的功能和價值。悟了天道的人,不再使用自私的那種求福避禍的信條,因為福也是禍,禍也是福。你看那些得福多的人,趾高氣揚,志得意滿,洋洋得意,自以為是,這些不都是因為得福太多而不能承受所帶來的禍害嗎?這樣的一些毛病,不都是在為未來的禍害播下種子嗎?在生命時空的綜合利益鏈條中,不修行,不悟道,福也會轉(zhuǎn)化成禍,那種求福避禍的自私心態(tài),恰恰就是沒有悟道的表現(xiàn)。再看“圣人之道”,沒有了俗人的自私之心,他們活在生命時空的綜合利益格局中,因此,一切唯道是從,也不會再跟俗人去爭俗利,不會再計較眼前利益和物質(zhì)利益,敬畏天道,做事遵循規(guī)律,在更大的格局當中布局自己的人生,看起來雖然跟眾人不爭,卻能夠達到眾人無法與其相爭的境界。這就是自在與逍遙。
我們從人之道、天之道、圣人之道的比較中就可以發(fā)現(xiàn),“人之道”是自私而短見的,最終是得不償失的。“天之道”是公正無私的,會讓悟道者富足。因此,只有放棄自己主觀上狹隘的追求,才能體會天地大道的公正無私和悟道后的富足無缺。也許,紅塵中的俗人用肉眼看圣人時,會覺得他們沒有榮華富貴,但正是這樣形式上的“缺”,才有了圣人的大成。這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大成若缺”。由此可見,“圣人之道”為我們做出了表率,告訴我們只要放棄自己狹隘的主觀,進入到客觀規(guī)律的大道中,進入到生命時空的綜合利益格局中,一切按照規(guī)律去做,超越世俗之人競爭的格局和層次,就能上升到更高的生命時空中,過上富足而自在的生活。

老子關(guān)于人道、天道、圣人之道的思想,提出了人類行為的最高準則:信實、訥言、專精、利民而不爭。人生的最高境界,則是真、善、美的結(jié)合。這些源自天道的智慧,對于為政者治理天下,精英們創(chuàng)建事業(yè),普通人的工作與生活,都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因為本章內(nèi)容十分豐富,我們下次再講我們跟隨天道和圣人之道的啟迪與人生的重新構(gòu)建。
本文地址:http://m.soutuw.com/dahuadaodejing/687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